重返初心:CKB轉向比特幣Layer2賽道,炒作還是機會?

avatar
ChainFeeds
1年前
本文約4657字,閱讀全文需要約6分鐘
CKB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重返初心:CKB轉向比特幣Layer2賽道,炒作還是機會?

隨著ETF 落地、BRC-20 生態爆發及減半敘事的加持,市場的注意力似乎再次聚焦到了比特幣生態。在此背景下,作為公鏈生態老牌專案的CKB 近期也動作頻頻,宣布將主網定位調整為比特幣Layer 2 後,推出了一層資產協議RGB++。借助比特幣Layer 2 的發展勢頭,再加上自帶UTXO + PoW 正統“BUFF”,CKB 迅速成為了社區討論的熱點。

然而,在我們深入探討RGB++ 概念、CKB 團隊為何選擇RGB 協議及他們如何規劃比特幣Layer 2 發展思維之前,我們有必要回到過去,進一步了解CKB 的歷史、背景和初心。

誕生之路

2018 年初,正值市場關注點集中在以太坊生態的時候,CKB 正式啟動。同年7 月,CKB 完成了2,800 萬美元融資,Polychain Capital、紅杉中國、萬向區塊、Blockchain Capital 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參投。隨後於2019 年10 月24 日,CKB 在Coinlist 完成了6,720 萬美元的超額募款。 2019 年11 月16 日,CKB 主網「Lina」上線。

CKB 的團隊背景稱的上明星團隊,創始人在加密產業深耕多年。 Polychain Capital 創辦人Olaf 也曾在訪談中表示非常看好CKB 團隊背景。

  • 首席架構師Jan Xie :曾長期為以太坊客戶端Ruby-ethereum 和pyethereum 開發做出貢獻,也曾與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 合作開發Casper 共識和分片技術。此外,他還創建了從事底層區塊鏈平台開發和共識算法研究的公司Cryptape。

  • 聯創Kevin Wang :曾在IBM 矽谷實驗室從事企業資料解決方案工作,並共同創立了軟件工程師的線上學校Launch School。此外,Kevin Wang 也是意圖驅動的中心化求解器基礎架構Khalani 的聯創。 (Khalani 是一個多功能的「集體求解器(collective solver)」,可以無縫整合到各種以意圖為中心的應用程式和生態系統中。)

  • 聯創兼COODaniel Lv:以太坊錢包imToken 聯創,也是加密交易所Yunbi 前技術長。此外,Daniel Lv 還組織了10 年的Ruby 中國社區,並共同創立了ruby-china.org。

  • CEO Terry Tai:曾是加密交易所Yunbi 核心開發人員,並為科技播客Teahour.fm 的聯創。

有趣的是,儘管CKB 創始團隊和以太坊社群有著密切的聯繫,但他們在Layer 1 的建構架構上卻選擇了繼承比特幣UTXO + PoW 模型。這是因為團隊認識到了以太坊基礎設施的限制。他們意識到以太坊的架構限制了對整個系統的徹底改革,無法從根本上進行重構和大膽創新。因此,CKB 團隊決定走上與以太坊不同的道路,建立一條新的區塊鏈。

另一方面,CKB 團隊選擇重新建構一條公鏈的原因或許可以從Nervos 這個名稱得到一點啟發。 Nervos 一詞源自於「Nerve」,這也藉鑒了查爾斯·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只有適應並靈活調整到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的物種才能生存。」意味著讓網絡在最底層進行自我調整和進化。不過,關於Nervos 的來源還有另一種說法,因為CKB 的聯創還是電競和動漫的熱愛者,而動漫“新世紀福音戰士”其中的“聯合國直屬特工機關”簡稱恰好為“NERV”。

重返初心:CKB轉向比特幣Layer2賽道,炒作還是機會?

為了加速生態進展,CKB 從2020 年初開始專注於開發工具,陸續推出了一系列工具,包括基於JavaScript/TypeScript 的框架Lumos、允許在CKB 上使用賬戶模型的以太坊兼容層Polyjuice、連接以太坊和CKB的跨鏈橋Force Bridge 及dApp 開發套件Tippy 等。這些工具大大降低了開發應用的門檻。基於這些工具,CKB 生態已經上線了127 個項目,涵蓋DID、錢包及銘文等不同賽道。

重返初心:CKB轉向比特幣Layer2賽道,炒作還是機會?

與主流背道而馳:CKB 架構有何創新?

在社區普遍關注TPS 和PoS 的背景下,CKB 選擇了與主流完全不同的技術路線。他們堅持認為在抗審查和無需許可的問題上絕不能妥協。因此選擇降低L1 效能以維持足夠的去中心化,並採用改進的PoW 和簡單的哈希函數來確保網絡的安全性和無需許可性。

分層理念

選擇分層架構的原因是基於團隊對網路運作模式的反思。互聯網透過分層和解耦的架構建構了一個相對穩定的信任網絡,但其可信任等級有限,缺乏自我保障協議的內在支援。 CKB 理想中的加密經濟網絡基礎架構也應採用分層和解耦的架構。這意味著透過一組協議而不僅僅是一個協議來定義網絡,同時對自我保障協議提供原生支援。因此,團隊決定建立一個安全可擴展的分層網絡,其中Layer 1 專注於提供安全性和去中心化性,Layer 2 則利用Layer 1 的安全性提供無限擴展性。

作為Layer 1 ,CKB 全稱為「Common Knowledge Base(共同知識庫)」。 「共同知識(Common Knowledge)」被定義為普遍且被廣泛認知的知識,每個人或幾乎每個人都了解,並且知道其他人也了解。在區塊鏈脈絡中,「共同知識」指的是經過全球共識驗證並被網絡中的所有人接受的狀態,這個屬性也是的我們可以將儲存在公鏈上的加密貨幣作為貨幣。 Nervos CKB 則旨在儲存所有類型的共同知識,而不限於貨幣。例如,它可以儲存用戶自訂的加密資產,包括FT、NFT 等。

Layer 2 協定則可以利用CKB 保證安全性的同時提供無限的拓展性。而CKB 提出的分層架構後來也被以太坊認可,以太坊從2019 年起放棄曾經的執行分片研究,改為以Layer 2 為核心進行擴容,持續至今。

PoW 機制保證去中心化

CKB 堅信Layer 1 是加密經濟的基石,因此必須是一個無需許可的網路。與此相反,PoS 根據質押權重決定出區塊比例分配,這導致了與去中心化和中立性目標的衝突。相較之下,PoW 則是完全無需許可的,用戶只需要購買礦機和電力就可以參與出塊。此外,在安全性方面,要偽造或重構一條PoW 鍊是及其困難的,因為需要重新計算每個區塊的算力。而Vitalik 也曾造出了「弱主體性」(weak subjectivity)概念解釋PoS 的安全性並不低於PoW。

因此,CKB 團隊認為,儘管PoS 確實在效能上優於PoW,但如果希望Layer 1 盡可能去中心化和安全,PoW 比PoS 更適合。

Cell 模型實現擴展性

隨著比特幣生態的興起,帳戶模型和UTXO 模型之間的辯論再次引發關注。在早期,這兩種模型都圍繞資產進行解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UTXO 仍將資產視為核心(點對點),而帳戶模型已經演變為為合約服務,用戶的資產被託管至智慧合約中,並與之進行互動。這導致了UTXO 鏈上發行的資產安全等級高於以太坊上發行的ERC-20 資產。除了安全性外,UTXO 模型具有更好的隱私性,每次交易都會更換地址,且天然支援並行交易處理。最重要的是,與帳戶模型在鏈上同時進行計算和驗證不同,UTXO 模型將計算過程放在了鏈下,鏈上僅進行驗證,從而簡化了應用的實現,這意味著不必在鏈上考慮優化的問題。

CKB 不僅繼承了比特幣架構的思想,還對UTXO 模型進行了抽象,創建了Cell 模型,在保留了比特幣一致性和簡單性的同時,有了支援智慧合約的能力。具體而言,Cell 將UTXO 中的代表代幣價值的nValue 字段進行了抽象處理,分為capacity 和data 兩個字段,其中data 保存狀態,可以存放任意資料。同時,Cell 資料結構中也包含了兩欄LockScript 和TypeScript,前者主要體現所有權,而後者可以自訂許多豐富的功能。

總結而言,Cell 模型是更通用的UTXO 模型,讓CKB 具備了與以太坊類似的智慧合約功能。但與其他智慧合約不同的是,CKB 採用了一種用於共同知識儲存的經濟模型,而不是為去中心化計算進行支付而設計的經濟模型。

高層次“抽象”

「抽象」這個概念對加密使用者來說並不陌生,指的是去掉系統裡的特殊性,創造出通用性,讓系統適用於更廣泛的場景。比特幣到以太坊的發展其實就是一個抽象的過程。比特幣缺乏程式性,難以建立應用。而以太坊則引進了虛擬機器及運作環境,為建構各種不同類型的應用提供了平台。以太坊在其發展過程中也不斷進行抽象化,無論是Vitalik 屢次提及的“賬戶抽象”,還是增加預編譯的“密碼學抽象”等。

就像以太坊是比特幣的抽像一樣,CKB 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以太坊的抽象,為智慧合約開發者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發揮能力。

1)帳戶抽象

CKB 通過Cell 模型實現了帳戶抽象化。例如,Nervos 生態錢包UniPass 打造了一套基於郵箱和手機的身份認證系統。用戶能夠透過郵箱和密碼登錄,類似於傳統網路帳號。去中心化身分服務供應商d.id 團隊開發的去中心化網域協定.bit 也是利用Nervos 抽象帳戶的特性,使得網路使用者、以太坊使用者、EOS 使用者都可以直接操作應用,而不僅限於CKB用戶。

2)密碼學抽象

密碼學抽象的核心是高效率虛擬機器。 CKB 採用的是CKB-VM,藉由RISC-V 指令集的特性,CKB-VM 讓開發者可以使用C 和Rust 等語言來實現密碼學演算法。例如,基於CKB 構建的JoyID 錢包就充分利用了Nervos CKB 自訂密碼學的優勢,實現了無需密碼和助記詞,直接用指紋等生物識別技術創建錢包和確認交易。

3)運行抽象

CKB 的目標是建構更高層次的抽像以提高效能及吞吐量。隨著抽象層次的提高,Nervos 網絡能夠將更多工作遷移到鏈外或Layer 2 上。舉例而言,儘管XBOX 是一個抽象的通用平台,但仍存在一些限制,例如無法更改硬體。而PC 則允許用戶更換顯示卡、CPU、記憶體及硬盤等硬體。因此PC 是更抽象的系統。而CKB 的目標就是從XBOX 轉變為PC,滿足更多需求,為開發者提供更多便利。

CKB 經濟模型解析:挖礦獎勵與通膨機制

CKB 原生代幣是CKB(Common Knowledge Byte),代表持有者能夠佔用的區塊鏈全球狀態。例如,如果你擁有1000 枚CKB,則你就可以建立一個空間為1000 Byte 的Cell,並且可以使用這1000 個Byte 來儲存資產、應用程式狀態或是其他類型的資料。

CKB 的經濟模型非常獨特,除了每4 年進行一次挖礦獎勵減半(類似於比特幣),還引入了類似於主流PoS 幣的通膨設計,每年增發13.44 億。截至目前,根據CKBDAPPS統計顯示,CKB 發行數量為443.79 億枚,其中流通量為436.9 億枚。具體設計如下:

重返初心:CKB轉向比特幣Layer2賽道,炒作還是機會?

1)創世發行:

創世區塊中共發行了336 億枚。為了致敬中本聰,其中84 億枚CKB 在發行之初就存入了中本聰的地址。剩餘的252 億枚CKB 則分配給機構投資者、生態基金、開發團隊和公募投資者等,已經全部解鎖。

2)一級發行:

一級發行總量為336 億。與比特幣類似,每四年減半一次,直到所有一級發行量都被開採。目前CKB 已經在2023 年11 月進行了首次減半,發行量已降至每年21 億CKB。第二次減半預計在2027 年11 月進行,發行量將降至每年10.5 億CKB。一級發行的所有CKB 都會獎勵給礦工。

重返初心:CKB轉向比特幣Layer2賽道,炒作還是機會?

具體分配上:

  • 21.5% 用於公開代幣銷售,主網啟動時全部解鎖

  • 17% 分配給生態系統基金,主網啟動時解鎖3% ,剩餘將於3 年內解鎖

  • 15% 分配給Nervos 團隊,四年歸屬期,主網啟動時解鎖1/3

  • 14% 用於2018 年的私募,鎖倉兩年

  • 5% 分配給創始合夥人,三年鎖倉,不會在主網上流通

  • 2% 用於基金會儲備金,已於2020 年7 月解鎖,不會在主網流通

  • 0.5% 用於測試網激勵,透過挖礦競賽和漏洞賞金計畫為測試網參與者提供獎勵

  • 剩餘25% 已經被銷毀

  • 重返初心:CKB轉向比特幣Layer2賽道,炒作還是機會?

3)二級發行

為了確保礦工收入來源不受到減半及鏈上交易量的影響,CKB 引入了「二級發行」的概念,每年固定發行13.44 億枚CKB。具體分配方式取決於CKB 在網上的使用方式:

  • 礦工:與鏈上狀態佔用成正比

  • NervosDAO:與NervosDAO 中鎖倉CKB 佔總發行量的比例成正比

  • 國庫:與流通中的CKB 佔總發行量的比例成正比,目前治理機制尚未完善,該部分直接銷毀

二級發行可視為一種「通膨稅」機制。即如果用戶需要在CKB 上儲存資料或狀態,就需要向礦工支付一定數量的CKB 作為「狀態租金」。如果不再需要儲存了,可以解鎖CKB 並存入NervosDAO。而那些沒有儲存需求的持有用戶,則可以直接將自己的CKB 存入NervosDAO 並領取補貼,以避免代幣價值被二級發行稀釋。

CKB 瀏覽器數據顯示,二級發行代幣中有11.4% 用於挖礦獎勵, 19.1% 用於鎖倉補貼, 69.5% 則分配給國庫基金並被銷毀。

重返初心:CKB轉向比特幣Layer2賽道,炒作還是機會?

網路算力

CKB 挖礦始於2019 年5 月18 日,採用Eaglesong 散列演算法。 2020 年3 月後,逐步從CPU、GPU、FPGA 轉向ASIC 礦機時期,目前支援支援Antminer K 7 和Goldshell CK 6 等ASIC 挖礦(GPU 及FPGA 礦機進行CKB 挖礦收益過低不足以獲利) 。

目前,網路挖礦算力為240.06 PH/s,挖礦難度為2.31 EH。目前支持CKB 的礦池包括F 2 Pool、Poolin、 2 miners 等。

重返初心:CKB轉向比特幣Layer2賽道,炒作還是機會?

爭議不斷,如何看待比特幣Layer 2 新思維?

2 月13 日,CKB 聯創Cipher 提出了RGB 擴展協議:RGB++,這一舉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CKB 的二級市場價格,並引發了關於比特幣Layer 2 的正統性討論。一些用戶認為,相較於EVM 相容派,RGB ++ 繼承了比特幣UTXO 正統性,且團隊深耕比特幣生態,無論是分層架構、UTXO 抽象,還是近期提出的OTX 協議CoBuild Open Transaction,都是對比特幣思想的延伸與創新。然而,也有一些觀點認為CKB 定位太多。從2019 年到2020 年和火幣合作,再到2020 年至2022 年的遊戲方向,都未能取得實質進展。因此,這次轉向Layer 2 方向可能存在炒作嫌疑。此外,針對RGB++ 名稱的涵義,比特幣原生開發者也表達了不認同,認為存在「Better than RGB」的含義。目前,CKB 已經推出了RGB++ 路線圖,未來表現如何,或許只有經過時間的考驗才能給出答案。

自2024 年初以來,比特幣Layer 2 解決方案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然而,無論採用哪種解決方案,它們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比特幣生態永續發展及落地,這種競爭可能會激發更多創意和解決方案。但慶幸的是,在這個過程中,CKB 似乎一直秉持著初心,堅持與比特幣同構,並進一步彌合不足。

原創文章,作者:ChainFeeds。轉載/內容合作/尋求報導請聯系 report@odaily.email;違規轉載法律必究。

ODAILY提醒,請廣大讀者樹立正確的貨幣觀念和投資理念,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 對發現的違法犯罪線索,可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反映。

推薦閱讀
星球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