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比特幣到以太坊,如何尋找最優的路徑來破局吞吐和場景的限制?
2. 從第一原理出發,從滿市場meme 破局的關鍵,如何找到區塊鏈最本質的基礎需求?
3. SCP 和AO (Actor Oriented) 顛覆式的創新原則(將儲存和運算分離)具有什麼魔法,能讓Web3 徹底放飛自我?
4. 透過確定性程序在不可變資料上運行的結果將是唯一且可靠的嗎?
5. 在這樣的一種敘事下,SCP 和AO (Actor Oriented)為什麼能成為無限的性能,數據的可信和擁有可組合性六邊形戰士?
導語
[資料來源:BTC 價格]
自從2009 年區塊鏈誕生到如今已有15 年有餘,作為一種數位化技術的範式革命,它記錄的是數位價值和網路價值,讓加密貨幣成為了一種新的資本範式的創新。
身為嫡長子的比特幣更是有望成為戰略儲備資產,在2024 比特幣大會上:
川普承諾表示,如果他重返白宮,將確保政府100% 保留其擁有的比特幣,並將其列為美國的戰略儲備資產。
而在川普贏得選舉,比特幣在那之後,一路上漲150% ,最高點已然達到107287 美元
川普的勝利顯然是對加密產業更為有利的,因為川普多次表達過強烈支持加密貨幣的立場。
然而,從短期來看,加密貨幣對選舉結果的高度敏感度可能導致市場出現短期的波動高峰。這種強勁的上升勢頭是否具有持續性?筆者認為,只有在消除不確定性並提高區塊鏈的擴展性之後,或許才能迎來一片新的「紅海」。
美國大選落地後Web3繁榮背後的陰霾
[資料來源:DefiLlama]
褪去聚光燈下的光芒,數位貨幣市場第二大數位貨幣以太坊的TVL 從2021 年到達歷史的最高峰後就持續低迷的走勢。
甚至2024 年第三季度,以太坊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收入降至2.61 億美元,為2020 年第四季以來的最低水準。
乍一看,似乎偶有陡增,但整體趨勢顯示DeFi 在以太坊網路上的整體活動有所放緩。
而且,市場也湧現出完全另類的一些交易場景專屬公鏈,例如近期非常熱門的hyperliquid,是一種訂單薄模式的交易鏈,數據整體急速增長,從市值上2 週衝進top 50 ,預計年化收入能在全部公鏈中僅低於以太坊、Solana、波場,從側面來體現基於AMM 架構和以太坊上傳統DeFi 的疲軟。
[資料來源:Compound 交易量]
[資料來源:Uniswap 交易量]
DeFi 曾是以太坊生態的核心亮點,但由於交易費用和用戶活躍度的減少,導致其收入大幅下滑。
對此,筆者嘗試思考,目前以太坊或整個區塊鏈所面臨的困境的原因是什麼,該如何破局呢?
恰巧,隨著SpaceX 的第五次試射成功,SpaceX 已然成為了商業航天上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回顧SpaceX 的發展之路,它能走到今天正是靠著關鍵性的方法論——第一原理(Tips:第一原理概念最早在2300 年前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過,他對「第一原理」是這樣表述的:「在每一系統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或刪除,也不能被違反」) 。
那麼,讓我們也運用第一原理的方法,層層剝開迷霧,探索區塊鏈產業最本質的「原子」。從基本面的角度出發,重新檢視這個產業目前所面臨的困境與機會。
Web3 的“雲端服務”,是倒退還是未來?
當AO (Actor Oriented) 這一概念被引入時,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在眾多EVM 系列區塊鏈公鏈趨於同質化的背景下,AO 作為一種顛覆性的架構設計,展現了獨特的吸引力。
這不僅僅是理論上的設想,而是有團隊正在將之付諸實踐。
如同上面所言,區塊鏈的最大價值是記錄數位價值,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它就是一個公開透明的全球公共帳本,所以基於這個實質,可以認為區塊鏈的第一原理是一種「儲存」。
AO 是基於儲存的共識範式(SCP)所實現的,只要儲存不可變,無論計算端在哪裡進行計算,都能保證結果具備共識,AO 全球計算機誕生了,實現大規模並行計算機的互聯和協作。
回顧2024 年,Web3 領域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莫過於銘文生態的爆發,可以看作是早期儲存和計算分離模式的一種實踐。例如,Runes 協議採用的蝕刻技術,允許在比特幣交易中嵌入少量資料。這些數據雖然不影響交易的主要功能,但作為一種附加訊息,構成了明確的可驗證且不可消費的輸出。
儘管在初期,一些技術觀察者對比特幣銘文的安全性提出了質疑,擔心這可能成為網路攻擊的潛在入口。
然而, 2 年來,它完全在鏈上儲存數據,且至今未發生任何的區塊鏈分叉。這種穩定性再次印證了,只要儲存資料不被篡改,無論計算端在哪裡進行計算,都能保證資料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或許你會發現,這不正是與傳統雲端服務幾乎一致?例如:
在運算資源管理上,在AO 架構中,Actor 是獨立的運算實體且每個運算單元可以運行自己的環境,這不和傳統雲端伺服器的微服務和Docker 如出一轍嗎?同樣,儲存上傳統的雲端服務能依賴S 3 或NFS 等,而AO 則依託於Arweave。
然而,簡單地將AO 歸結為「冷飯熱炒」並不準確。儘管AO 借鑒了傳統雲端服務的某些設計概念,但其核心在於將去中心化儲存與分散式運算結合。 Arweave 作為一種去中心化儲存網絡,與傳統的中心化儲存有著本質差異。這種去中心化的特性賦予了Web3 資料更高的安全性和抗審查性。
更重要的是,AO 與Arweave 的結合並非簡單的技術堆疊,而是創造了一種新的典範。這種範式將分散式運算的效能優勢與去中心化儲存的可信任性結合,為Web3 應用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具體而言,這種結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 在儲存系統中實現完全去中心化設計的同時,依托分散式架構保證效能。
2. 這種結合不僅解決了Web3 領域的一些核心挑戰(如儲存安全與開放性),也為未來可能的無限創新和組合提供了技術基礎。
以下將深入探討AO 的理念和架構設計,並分析其如何應對以太坊等現有公鏈所面臨的困境,最終為Web3 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從「原子」角度看待目前Web3 的困境枷鎖
自以太坊攜帶著智慧合約的橫空出世,以太坊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王者。
或許有人會問,不是還有比特幣嗎?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比特幣被創造為傳統貨幣的替代品,旨在成為去中心化和數位化的現金系統。而以太坊不僅是一種加密貨幣,更是具有創造和實施智慧合約和去中心化應用程式(DApps)。
總的來說,比特幣是傳統貨幣的數位替代品,具有較高的價格,但是並不意味著有著較高的價值,以太坊更像是一個開源平台,從豐富度上來看其具有可期望的價值,更能代表當下理念上Web3 的開放世界。
所以,自2017 年以來,許多專案試圖挑戰以太坊,但能堅持到最後的少之又少,但是以太坊的性能一直為人詬病,所以隨之而來的便是Layer 2 的增長,Layer 2 看似繁榮的背後卻是在困境中無奈的掙扎罷了,由於競爭的愈演愈烈,一系列問題也逐漸的暴露了出來,成為了Web3 發展的嚴重的枷鎖:
性能存在上限枷鎖,使用者體驗不佳
[資料來源:DeFiLlama]
[資料來源:L2 BEAT]
近期,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以太坊的擴展計畫Layer 2 是失敗的。
最初L2 在以太坊的擴展計劃中是以太坊次文化的重要延續,也有需要多人力挺L2 的發展路線,期望透過L2 來降低Gas 費用和提高吞吐量來實現用戶數量和交易數量的增長,然而,在Gas 費用降低的情況下並沒有迎來預想中用戶數量的如期增長。
事實上,擴展計劃的失敗,負責任的是L2 嗎?其實很明顯,L2 只是一隻替罪羊,誠然它負有部分責任,但是其主要責任還是在以太坊身上,進一步來說,是目前Web3 大部分鏈在底層設計上的問題所引發的必然結果。
我們從「原子」的角度來闡釋這個問題,L2 本身是承擔了計算的功能,而區塊鏈本質的「儲存」是由以太坊所承擔的,並且為了獲得足夠的安全性,也必須是由以太坊來對資料進行儲存和共識。
然而,以太坊本身在設計上為了避免了執行過程可能的死循環,從而導致整個以太坊平台停止的情況,因此任何給定的智能合約執行都會限制在有限的計算步數內。
進而一步導致L2 的設計上是期望無限的性能的,但是實際上主鏈的上限卻給它帶上了枷鎖。
短板效應決定了L2 是存在天花板的。
詳細的機制,讀者可以拓展閱讀來進行了解:《 從傳統DeFi 到AgentFi:探索去中心化金融的未來》。
玩法限制大,難以形成有效的吸引力
以太坊最引以為傲的莫過於應用層繁榮的生態,在以太坊的應用生態裡面,擁有各種不同的DApp。
但是,繁榮的背後真的是百花齊放的場景嗎?
筆者認為,顯然不是的,以太坊繁榮的應用生態的背後是金融化嚴重且非金融類的應用遠遠不夠成熟的單一局面。
下面我們來看看以太坊上發展較為繁榮的應用板塊
首先,NFT、DeFi、GameFi 和SocialFi 等概念雖具有金融創新的探索意義,但這類產品目前並不適合普羅大眾。 Web2 之所以能發展得如此迅猛,歸根結底在於其功能足夠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
與金融產品和服務相比,一般用戶更關心的是訊息、社交、影片、電子商務等功能。
其次,從競爭角度來看,傳統金融中的信用貸是一種非常普遍且廣泛的產品,但在DeFi 領域,這一類產品仍然較少,主要原因在於目前缺乏有效的鏈上信用體系。
信用體系的構建,需要允許使用者真正擁有自己的網路個人資料和社交圖譜,並且能夠跨越不同的應用。
只有這些去中心化的資訊能實現零成本儲存和傳遞,才有可能建立Web3 強大的個人資訊圖譜,和一套基於信用體系的Web3 應用。
自此,我們再次明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 L2 未能吸引足夠多的用戶本身不是它們的問題,L2 的存在從來就不是核心的動力,真正突破Web3 困境枷鎖的方式是創新應用場景來吸引用戶。
但目前的情況就像是假日的高速,受限於交易表現的限制,就算有再多創新想法都難以推動落地。
區塊鏈的本質本身就是“存儲”,當存儲和計算耦合之後就顯得不夠“原子”化了,在這種不夠本質的設計之下必然是存在著性能的臨界點的。
有些觀點將區塊鏈的本質定義為交易平台,貨幣系統或強調透明性和匿名性。然而,這種觀點忽略了區塊鏈作為一種資料結構的根本特性以及更廣泛的應用潛力。區塊鏈不僅僅是為了金融交易,其技術架構允許它跨越多個行業進行應用,如供應鏈管理、醫療健康記錄、甚至版權管理等領域。因此,區塊鏈的本質在於其作為儲存系統的能力,這不僅是因為它可以安全地保管數據,還因為它透過分散式共識機制保障了數據的完整性和透明度。每個資料塊一旦加入到鏈上,就幾乎無法被改變或刪除。
原子化的基礎設施:AO 讓無限的性能成為可能
[資料來源:L2 TPS]
區塊鏈的基本架構面臨一個明顯的瓶頸:區塊空間的限制。就像一本固定大小的帳本,每筆交易和資料都需要記錄在區塊中。以太坊和其他區塊鏈都受制於區塊大小限制,導致交易必須相互競爭空間。這引發了一個關鍵問題:我們是否能突破這個限制?區塊空間一定要被限制嗎?是否有辦法讓系統實現真正的無限擴充?
儘管以太坊的L2 路線在性能擴展上是取得了成功的,但是這僅僅只能說是成功了一半,因為L2 在吞吐量上提升了幾個數量級,在面臨交易高峰的時候對當個項目或許是能夠撐的住的,但是作為大多數L2 的存儲和共識安全繼承鏈來說這點的擴展提升是遠遠不夠的。
值得注意的是,L2 的TPS 無法無限提升,主要受限於以下幾個因素:資料可用性、結算速度、驗證成本、網路頻寬和合約複雜性等因素。雖然Rollup 透過壓縮和驗證優化了L1 的儲存和運算需求,但仍需要在L1 上提交和驗證數據,因此受到L1 的頻寬和區塊時間限制。同時,產生零知識證明等計算開銷、節點效能瓶頸以及複雜合約的執行需求也限制了L2 擴充的上限。
[資料來源:suiscan TPS]
目前Web3 真正的挑戰在於吞吐和應用程式的不足,這將導致很難吸引新的用戶,Web3 或許將面臨失去影響力的風險。
簡而言之,吞吐量的提升是Web3 能否有光明未來的關鍵,實現一個可以無限擴展和高吞吐的網路是Web3 的願景。例如,Sui 採用確定性並行處理方式,預先排列交易以避免衝突,從而提高系統的可預測性和擴展性。這使得Sui 能夠處理超過每秒10, 000 筆交易(TPS)。同時,Sui 的架構允許透過增加更多驗證節點來提升網路吞吐量,理論上實現無限擴展。並採用Narwhal 和Tusk 協議減少延遲,使系統能夠高效並行處理交易,從而克服了傳統Layer 2 解決方案的擴展瓶頸。
而我們所探討的AO 也是基於這種思路,雖然重點不同,但它們都在建構一個可擴充的儲存系統。
Web3需要一個基於第一原理、以儲存為核心的全新基礎架構。正如馬斯克重新思考火箭發射和電動車產業時所做的,他透過第一原理從根本上重新設計這些複雜技術,顛覆了產業。 AO 的設計也類似,它透過運算和儲存的解耦,摒棄傳統區塊鏈的框架,建立面向未來的Web3 儲存基礎,推動Web3 邁向去「中心化雲端服務」的願景。
基於儲存共識的設計範式(SCP)
在介紹AO 之前,我們得先談談比較新穎的SCP 設計範式。
SCP 或許大多數人比較陌生,但比特幣的銘文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不嚴格的來說,銘文的設計思路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一種以儲存為「原子」單位的設計思想,或許它有一些偏離。
很有趣的是, Vitalik 曾經也表現出了想成為Web3 紙帶的意向,而SCP 範式正是這一類的思想。
在以太坊的模型中,計算是由完整的節點執行,然後全局存儲並提供查詢,這樣就導致了一個問題,以太坊雖然是一個“世界級”的計算機,但是它卻是一個單線程的程序,所有的步驟都只能一步一步來,顯然這是效率低的。同時也是“MEV 優良的土壤”,畢竟交易簽名會進入以太坊的內存池並公開傳播,再由礦工進行排序和出塊,雖然這個過程可能僅需12 秒,但就在這短短的時間內,交易內容已暴露在無數「獵人」眼前,他們能夠迅速截取並模擬,甚至反向推演出可能的交易策略。關於MEV 詳細內容可擴展閱讀:《以太坊合併一年後的MEV 格局》
與之不同的,SCP 的想法是將運算與儲存分離,或許這樣說你會覺得有點抽象,沒關係,我們拿Web2 的場景來舉例。
在Web2 的聊天和網購過程中,往往在某些時候是有著突發性的高峰流量,然而一台計算機在硬體資源上是難以支撐如此大的負載的,為此聰明的工程師們提出了分佈式的概念,將計算交給多台計算機,最後他們將各自的計算狀態進行同步和儲存。這樣就能彈性的擴展以應付不同時期的流量。
相似的SCP 也可以看作這樣的一種設計,將計算分攤到各個運算節點上。不同的是,SCP 的儲存不是MySQL 或Postsql 等資料庫,而是依賴區塊鏈的主網。
簡而言之, SCP 就是用區塊鏈來儲存狀態的結果和其它數據,從而保證儲存資料的可信性,並實現一個與底層區塊鏈分層的高效能網路。
更具體地說,區塊鏈在SCP 中僅用於數據存儲,而鏈下客戶端/伺服器負責執行所有計算並存儲生成的所有狀態。這樣的架構設計顯著提高了效能和可擴展性,但在運算和儲存分離的架構下,我們能否真正確保資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簡單來說,區塊鏈主要用來儲存數據,而實際的運算工作是由鏈下的伺服器來完成的。這種新的系統設計有一個重要特點:它不再使用傳統區塊鏈那種複雜的節點共識機制,而是把所有共識過程都放在鏈下進行。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因為不需要複雜的共識過程,每個伺服器只需要專注於處理自己的運算任務就可以了。這讓系統能夠處理幾乎無限的交易,而且運作成本也更低。
雖然這種設計和目前流行的Rollup 擴容方案有些相似,但它的目標更大:它不僅是用來解決區塊鏈擴容問題,更是要為Web2 轉變為Web3 提供一條新的路徑。
說了這麼多,那麼SCP 有哪些優勢呢? SCP 透過將計算和儲存解耦。這項設計不僅提升了系統的靈活性和組合性,還降低了開發門檻,並有效解決了傳統區塊鏈的效能限制,同時確保資料的可信度。這樣的創新使得SCP 成為高效率且可擴展的基礎設施,賦能未來的去中心化生態系統。
1.可組合性:SCP 將計算放在鏈下,這使得不會污染到了區塊鏈的本質,使得區塊鏈保持了「原子」性的屬性。同時,計算在鏈外,區塊鏈只負擔了儲存的功能屬性,這意味著可以執行任何的智慧合約,基於SCP 的應用遷移也變得極為簡單,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
2 . 開發壁壘低:鏈下的計算決定了,開發人員可以使用任何語言進行開發,無論是C++,python 還是Rust,無需專門使用EVM 以Solidity 語言編寫,而程式設計師唯一的代價可能就是和鏈交互的API 的成本。
3.無性能限制:鏈下計算,使得計算能力直接對齊了傳統應用,性能的上限取決於計算伺服器的機器性能,然後傳統的計算資源彈性擴展由是非常成熟的技術,不考慮計算機器的成本而已,計算能力是無限的。
4.可信賴的數據:由於「儲存」的基本功能由區塊鏈承擔,這說明所有的數據都是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任何節點在對狀態結果懷疑的情況下,都可以拉取數據重新計算。因此區塊鏈為數據賦予了可信的特性。
比特幣在面對「拜占庭將軍問題」提出了PoW 的解法,這是中本聰在當時環境下打破常規思路的做法,這樣成就了比特幣。
類似的,在面對智能合約的計算的時候,我們從第一原理出發,或許這是一個看似違背常理的方案,但是當大膽的下放計算功能,將區塊鏈回歸本質的時候,回首驀然發現儲存共識得到滿足的同時,也滿足了資料開源以及監督可信的特點, 得到完全和Web2 一樣優異的性能, 這就是SCP。
SCP 和AO 的結合:擺脫了枷鎖的束縛
說了這麼多終於要來的AO 了。
首先,AO 的設計採用了一種稱為Actor Model 的模式,這個模式最初是在Erlang 程式語言中使用的。
同時,AO 的架構和技術是基於SCP 的範式的,將運算層與儲存層分離,使儲存層永久去中心化,而運算層保持傳統運算層的模式。
AO 的運算資源與傳統運算模式類似,但其增加了永久儲存層,使運算過程可追溯且去中心化。
說到這裡,你或許會發現,AO 用的儲存層是那個主鏈呢?
顯然,用來做儲存層的主鏈必然是不可能採用比特幣和以太坊的,至於原因在上面筆者已經討論過了,相信各位讀者也已經很容易想明白這一點。 AO 最終計算的資料儲存和最終可驗證性問題是由Arweave 來進行的。
那麼在這麼多去中心化儲存賽道,為什麼選擇Arweave 呢?
選擇Arweave 作為儲存層主要基於以下考慮:Arweave 是一個專注於永久存儲數據的去中心化網絡,其定位類似於“永不丟失數據的全球硬碟”,與比特幣的“全球賬本”和以太坊的「全球計算機」有所不同。 Arweave 類似一個永遠不會遺失資料的全球硬碟。
更多關於 Arweave 的技術細節,請參考:《讀懂Arweave: Web3 的關鍵基礎設施》
下面,要我們著重討論AO 的原理和技術,看看AO 是如何實現無限計算?
[資料來源:ao 信差的工作原理| 手冊]
AO 的核心是建立一個可無限擴展且無環境依賴的運算層,AO 的各個節點基於協定和通訊機制進行協作,使得每一個節點都能提供最優的服務從而避免競爭的消耗。
首先,我們來了解AO 的基本架構,AO 是由進程和訊息這兩類基本單位和調度單元(SU)、計算單元(CU)和信使單元(MU)所構成的:
進程:網路中節點的計算單位,用於相應的資料計算和訊息處理,例如,每一個合約可以是一個進程。
訊息:進程之間透過訊息進行交互,每一則訊息都是ANS-104 標準的數據,整個AO 都必須遵循這項標準。
調度單元(SU):負責對進程的訊息進行編號,使得進程可以進行排序,並且要負責將訊息上傳到Arweave。
計算單元(CU):AO 進程中的狀態節點,負責執行計算任務,並將計算的結果和簽章傳回給SU,確保計算結果的正確性和可驗證性。
信差單元(MU):節點中的路由存在,負責將使用者的消息傳遞到SU,並對簽章資料進行完整性校驗。
值得注意的是,AO 沒有共享狀態,只有全息狀態。 AO 的共識是由賽局產生的,由於每一次計算所產生的狀態都會上傳到Arweave,從而保證資料的可驗證性。當使用者對某個資料產生質疑時,可以請求一個或多個節點對Arweave 上的資料進行計算,一當結算結果不符則會對對應不誠實的節點進行罰沒。
AO 架構的創新:儲存與全像狀態
AO 架構的創新之處在於其資料儲存和驗證機制,透過利用去中心化儲存(Arweave)和全像狀態來取代傳統區塊鏈中的冗餘運算和有限區塊空間。
1.全像狀態: 在AO 架構中,每次運算產生的「全像狀態」都會被上傳到去中心化儲存網路(Arweave)。這種「全像狀態」不僅僅是交易數據的簡單記錄,它包含了每一次計算的完整狀態和相關數據。這意味著,每個計算和結果都會永久記錄,並且可以隨時進行驗證。全像狀態作為一種“資料快照”,為整個網路提供了一個分散式和去中心化的資料儲存方案。
2.儲存驗證: 在這種模式下,資料的驗證不再依賴每個節點重複計算所有交易,而是透過儲存和比對上傳至Arweave 的資料來確認交易的有效性。當某個節點產生的運算結果與儲存在Arweave 上的資料不符時,使用者或其他節點可以發起驗證請求。此時,網路會重新計算數據,並核對Arweave 中的儲存記錄。如果計算結果不一致,節點就會受到懲罰,確保網路的誠信性。
3.突破區塊空間限制: 傳統區塊鏈的區塊空間受到儲存限制,每個區塊中只能包含有限的交易。而在AO 架構中,資料不再直接儲存在區塊中,而是上傳到去中心化的儲存網路(如Arweave)。這意味著,區塊鏈網路的儲存和驗證不再依賴區塊空間的大小,而是透過去中心化儲存來分擔和擴展。區塊鏈系統的容量因此不再受到區塊大小的直接限制。
區塊鏈的區塊空間限制並非不可突破。 AO 架構透過依賴去中心化儲存和全像狀態,改變了傳統區塊鏈的資料儲存和驗證方式,從而為實現無限擴展提供了可能。
共識是否必須依賴冗餘計算?
不一定。共識機制並不必須依賴冗餘計算,它可以透過多種方式實現。依賴儲存而非冗餘運算的方案在某些場景下也是可行的,尤其是當資料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能夠透過儲存驗證來保障時。
在AO 的架構中,儲存成為一種替代冗餘運算的方式。透過將運算結果上傳到去中心化的儲存網路(這裡是Arweave),系統可以確保資料的不可篡改性,並且透過狀態的全像上傳,任何節點都可以隨時查驗計算結果,確保資料的一致性和正確性。這種方式依賴的是資料儲存的可靠性,而不是每個節點重複計算的結果。
下面要我們透過一個表格來看看AO 和ETH 的差別:
不難發現,AO 的核心特徵可以歸納為兩個:
1. 大規模平行運算:支援無數進程並行運行,顯著提升了運算能力。
2. 最小化信任依賴:無需信任任何單一節點,所有的計算結果都可以無限的重新重現與追溯。
AO 如何破局:以太坊為首的公鏈困境?
對於以太坊所面臨的兩大困境,性能枷鎖和應用不足的局面,筆者認為這正是 AO 的強項所在,理由有以下幾點:
1. AO 是基於SCP 範式設計的,計算和存儲是分離的,所以在性能方面不在是以太坊單進程一次計算所能比擬的,AO 可以根據需求彈性的擴容更多的計算資源,並且Arwearve 中對訊息日誌的全息態存使得AO 可以透過復現計算結果來確保共識性,從安全的角度也不輸以太坊和比特幣。
2. 基於訊息傳遞的平行運算架構能夠讓AO 的進程之間不需要去競爭“鎖”,在Web2 的開發中我們不難知道,一個高效能的服務會盡量避免鎖的競爭,因為這對於一個高效率的服務是代價巨大的,同樣,AO 進程之間透過訊息來避免了鎖的競爭正是這種思路,這使得其擴展性達可以達到任意規模。
3. AO 的模組化架構,AO 的模組化體現在CU、SU、MU 的分離,這使得AO 可以採用任意的虛擬機,排序器等,這為不同鏈的DApp 遷移和開發都提供了極為便捷和低廉的成本,結合Arwearve 高效的儲存能力,使得在上面開發的DApp 可以實現更為豐富的玩法,例如,人物圖譜在AO 上至少是極為輕鬆就能實現的。
4. 模組化架構的支撐,使Web3 能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政策要求。儘管Web3 的核心理念是去中心化和去監管,但不可避免的是,各國不同的政策對Web3 的發展和推廣產生深遠影響。靈活的模組化組合能夠根據不同地區的政策進行適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Web3 應用的穩健性和永續發展。
結尾
計算與儲存的分離是一個偉大的設想,也是基於第一原理下的系統化設計。
作為一種類似「去中心化雲端服務」的敘事方向,它不僅提供了良好的落地場景,也為結合AI 提供了更廣闊的想像空間。
事實上,只有真正理解Web3 的基礎需求,才能擺脫路徑依賴所帶來的困境與枷鎖。
SCP 與AO 的結合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它繼承了SCP 的所有特性,將智能合約不再部署在鏈上,而是將不可篡改且可追溯的數據存儲到鏈上,實現了人人可驗證的資料可信賴性。
當然,目前還沒有一條絕對完美的路徑,AO 仍然處於萌芽發展階段。如何避免Web3 被過度金融化,創造出足夠多的應用場景,為未來帶來更豐富的可能性,仍然是AO 成功道路上的一份試卷。至於AO 能否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答案卷,仍需等待市場和時間的檢驗。
SCP 與AO 的結合,作為一種充滿潛力的開發範式,雖然其理念尚未在市場上得到廣泛認可,但未來AO 有望在Web3 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甚至推動Web3 的進一步發展。
本文首發於PermaDAO
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 r 5 bhvWVhoEdohbhTt_ 7 b 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