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Web3 Consumer Application主流典範、機會與挑戰

avatar
马里奥看Web3
半個月前
本文約4044字,閱讀全文需要約6分鐘
在本篇文章中,針對目前Web3消費者應用的主流典範做一個綜述,並探討各自的機會與挑戰。

原文作者: @Web3 Mario

最近市場情緒比較低迷,隨著潛在的政策紅利逐漸兌現並不及預期,以及Trump 等一系列名人Memecoin 將Crypto 投機市場的流動性收割殆儘後,這場持續了兩年的,由宏觀利好驅動的流動性回歸所帶動的加密貨幣投機浪潮似乎走到了盡頭。對此,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和信徒們已經開始思考Web3 行業的下一個價值敘事,而Web3 消費者應用賽道,則成為了眾多討論中的焦點,只有存在更多的消費者級應用的Mass Adoption,才會為這個基礎設施過度建設的生態帶來真正的用戶採用與可持續的商業價值。因此這段時間,筆者一直在思考關於Web3 消費者應用的問題。有些心得體會,希望與諸君分享。在本篇文章中,針對目前Web3 消費者應用的主流典範做一個綜述,並探討各自的機會與挑戰。在後續文章中,筆者會繼續分享一些具體的市場機會洞察與想法,也歡迎朋友們與筆者交流。

什麼叫做Web3 Consumer Application

所謂的Consumer Application,也就是中文情境下的To C 應用,這意味著你的目標使用者是大多數普通消費者,而非企業級使用者。打開你的App Store,裡面所有的應用程式都屬於這個範疇。而Web3 Consumer Application 則指的是那些具有Web3 特徵的面向消費者的軟體應用。

通常情況下,按照大多數App Store 中的分類,我們可以將整個Consumer Application 賽道大致分為以下10 個類別,而每個類別又會有不同的細分。當然隨著市場的成熟,許多新型產品為找到各自的差異性賣點,都會在一定程度上組合多個特徵,不過我們仍可以按照各自的核心賣點做簡單的歸類。

解讀Web3 Consumer Application主流典範、機會與挑戰

目前存在哪些Web3 Consumer Application 範式及各自的機會點與困難點

截止到目前,我認為有三種常見的Web3 Consumer Application 的範式:

1. 利用Web3 基礎架構的技術特點,優化某些傳統Consumer Application 存在的問題:

這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範式,我們知道Web3 行業大量的投資都圍繞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而採用這種範式的應用創建者希望利用Web3 基礎設施的技術特性,增強自身產品的競爭優勢,或提供新的服務。通常我們可以將這些技術創新方向帶來的好處歸類為以下兩類:

  • 極致的隱私保護和資料主權:

    • 機會點:隱私賽道一直是Web3 基礎設施創新的主旋律,從最初非對稱加密演算法的身份確認系統,逐漸整合了眾多軟硬體技術,例如ZK、FHE 到TEE 等。 Web3 中的一眾科技大咖似乎秉持著極端的性惡論,旨在創造一個完全不依賴第三方信任的網路環境,並為其中的使用者提供資訊或價值互動的能力。而這種技術特徵最直接的好處是為用戶帶來了資料主權,個人隱私資訊可以直接託管在本地可信任的軟硬體設備中,避免了隱私資訊的洩露。而針對這個技術特點優化的Web3 Consumer Application 很多,任何標榜自己是去中心化XX 的項目均屬於此類範式,例如去中心化的社交媒體平台、去中心化的AI 大模型、去中心化的視頻網站等等。

    • 難點:經過多年的市場驗證,可以說依此作為核心賣點在市場競爭中並沒有觀察到明顯的優勢,原因有二,其一消費者用戶對隱私的重視是建立在發生大規模的隱私洩露與侵權事件的基礎上,但在大部分情況下,通過更完善的法律法規的製定,是可以有效緩解該產品,因此若對隱私其二我們知道,目前大部分的消費者應用的商業模式是建立在大數據提取價值之上,例如精準行銷等。過度強調隱私保護會動搖主流的商業模式,因為用戶資料將分散在一批資料孤島中,這就為設計可持續商業模式帶來了難度,若最終只能依賴所謂“Tokenomics”,則不得不為產品引入不必要的投機屬性,這一方面分散了團隊的資源與精力,用於應對此屬性對產品造成的影響,另一方面對於尋找PMF 是不利的,在下文中將具體分析。

  • 低成本的全球全天候的可信任執行環境:

    • 機會點:眾多L1 和L2 的出現為應用程式開發者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全球化、全天候運作的多方可信賴的程式執行環境。通常情況下,傳統的軟體服務商獨立維護自身的程序,例如運行在自己的伺服器叢集或雲端上,這自然在涉及多方協作的業務,特別是多方之間實力或規模處於均勢,或涉及的數據特別敏感和關鍵時帶來了信任成本,而這種信任成本通常都會轉換成極大的開發成本和用戶的使用成本,例如跨境支付等場景。而利用Web3 帶來的執行環境,可以有效降低開啟此類服務的相關成本。穩定幣就是這類應用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 難度:從降本增效的角度來講,這的確是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優勢,不過對應用場景的挖掘是比較困難的。如上文所說,只有在某項服務中,涉及多方協作,且相關主體各自獨立,規模處於均勢,且涉及的數據特別敏感,使用該執行環境才帶來了好處,這是個比較苛刻的條件。目前看來,這類應用場景大部分集中在金融服務領域。

2. 利用加密資產,設計新的行銷策略、使用者忠誠度計畫或商業模式:

與第一點類似,採用這種範式的應用開發者也是希望透過引入Web3 屬性,在一個相對成熟的、經過市場驗證的場景中,為自己的產品增加競爭優勢。只不過這部分應用程式開發者更看中透過引進加密資產,並利用加密資產的極高的金融屬性,設計更好的行銷策略、使用者忠誠度計畫、商業模式。

我們知道任何投資標的都有兩種價值,商品屬性和金融屬性,前者與該標的在某個實際場景中的使用價值有關,例如房地產資產的可居住屬性,而後者則與其在金融市場中的交易價值有關,這種交易價值在加密資產領域通常來自可流通、高波動帶來的投機場景。而加密資產正是一種金融屬性遠高於商品屬性的資產類別。

而在大多數此類應用程式開發者眼中,引入加密資產,通常可以帶來三個方面的好處:

  • 透過Airdrop 等基於Token 的行銷活動,降低獲客成本:

    • 機會點:對於大部分消費者應用來說,如何在專案早期,低成本的獲客是一個關鍵問題。而Token 憑藉著極高的金融屬性,且又是憑空創造的資產,可以顯著降低早期項目的風險,畢竟相比於直接用真金白銀買流量,做曝光,用零成本創造的Token 做用戶捕獲的確是一個性價比更高的選擇,從某種角度上講,此類Token 類似於一種廣告Token。採用此範式的項目不在少數,例如大部分的TON 生態項目、小遊戲均屬此範疇。

    • 困難:這種獲客手段主要面臨兩方面的問題,其一藉此獲取的種子用戶轉化成本極高,我們知道此方案吸引來的用戶大部分都是加密貨幣投機者,所以這部分用戶對項目本身的關注並沒有那麼強,更多的是衝著獎勵潛在的金融屬性參與進來,這部分和當前存在大量的職業空投而且有可能會造成專案對PMF 的誤判,造成在錯誤方向上的過度投入。其二隨著此類模式的大量應用,利用Airdrop 獲客的邊際收益縮小,這就意味著若想要在加密貨幣投機者群體中建立足夠的吸引力,成本逐步墊高。

  • 基於X to Earn 的用戶忠誠度計劃:

    • 機會點:留存促活,是另一個消費者應用關注的問題,如何確保用戶持續使用你的產品,需要耗費很大的精力於成本。與行銷類似,利用Token 的金融屬性,降低留存促活的成本,也稱為大多數此類專案的選擇。比較具代表性的模式就是X to Earn,對預先設定的關鍵使用者行為是基於Token 的獎勵,以此為基礎建立使用者忠誠度計畫。

    • 困難:依賴用戶賺取收益的動機促活,會使用戶對產品的關注點從產品功能本身轉移到收益率上,因此如果潛在收益率下降,用戶的關注度也將快速流失,這對消費者應用,特別是一些依賴大量UGC 的產品來說,是極大的傷害。而收益率若建立在自己發行Token 的價格之上的話,就對專案方產生了市值管理的壓力,特別在熊市階段,不得不承擔高昂的維護成本。

  • 利用Token 的金融屬性直接變現:

    • 機會點:對於傳統消費者應用來說,最常見的商業模式有兩種,其一是免費使用,利用大規模採用後的平台流量價值變現,其二是付費使用,若想使用產品種的某些Pro 服務,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然而前者前者周期較長,後者難度較高。因此Token 帶來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即利用Token 的金融屬性直接變現,也就是專案直接賣幣套現。

    • 困難:可以很明確地說,這是一種不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原因在於當專案發展度過早期高成長階段後,由於缺乏增量資金流入,這種零和博弈的模式將不可避免的讓專案方的利益站在用戶利益的對立面,加速用戶流失,若不主動套現,由於缺乏健壯的現金流營收,

3. 完全服務Web3 原生用戶,解決該部分用戶的獨特痛點:

最後一種範式,指的是那些完全服務於Web3 原生用戶的消費者應用。依創新方向劃分可大致分成兩類:

  • 建構新的敘事,圍繞著Web3 原生用戶的某些未被挖掘的價值元素,進行貨幣化設計,創造新的資產類別:

    • 機會點:透過為Web3 原生用戶提供新的投機標的(例如SocialFi 賽道),其好處在於,在項目初始階段即擁有了對某種資產的定價權,從而獲得壟斷利潤,而這在傳統行業中需要經過激烈的市場競爭,構建起強勁的競爭壁壘後才可以達到。

    • 困難點:坦白的說,這種範式比較依賴團隊資源,即是否可以獲得在Web3 原生用戶中,具備極強號召力,或者說具備加密資產「定價權」的人或機構的認可和支持。這就帶來兩方面困難:其一隨著市場的發展,加密資產的定價權是在不同群體間動態轉移的,例如從最初的Crypto OG,讓渡給了加密VC、再到CEX、再到加密KOL、最後到傳統政客、企業家或者名人。在這個過程中,是否能夠在每次權利過渡時識別趨勢,與新貴建立合作,對團隊資源和市場敏感度產生了極大的要求。其二為了與「定價者」建立合作關係,通常需要付出極大的成本與代價,因為在這個市場中,你並不是在某個應用賽道中,與其他對手爭奪更大的市場份額,而是與其他所有加密資產創建者,共同競爭「定價者」的偏好,而這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遊戲。

  • 透過提供新的工具化產品,服務Web3 原生用戶在參與市場的過程中未被滿足的需求。或從使用者體驗角度為這部分使用者提供更好、更方便的產品:

    • 機會點: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後續最有潛力的範式,隨著加密貨幣的逐步普及,該部分用戶群體總體基數將逐步擴大,這為用戶細分帶來了可能。而由於聚焦在某一用戶群真實需求,此類產品往往比較容易達到PMF,進而建立更健壯的商業模式,例如一些交易相關數據分析平台、Trading Bot、資訊平台等。

    • 難點:由於回歸到真正的用戶需求,產品的發展路徑雖然更健壯,但建設週期要比其他範式項目更長,且由於此類項目非敘事驅動,而是具體需求驅動,產品的PMF 比較容易驗證,在項目早期通常無法獲得大額的融資,因此在紛繁複雜的“發幣”或高估值的事情中保持耐心,財富守初之心,是一件財富守心的事情。

當然,這三種範式並不是完全獨立的,你可以在許多專案中同時看到他們的影子,只是說為方便分析,我們做此分類。因此對於希望在Web3 Consumer Application 賽道創業的小夥伴們,綜合評估自身優勢及訴求,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範式,才是重中之重。

原創文章,作者:马里奥看Web3。轉載/內容合作/尋求報導請聯系 report@odaily.email;違規轉載法律必究。

ODAILY提醒,請廣大讀者樹立正確的貨幣觀念和投資理念,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 對發現的違法犯罪線索,可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反映。

推薦閱讀
星球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