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監管新規落地,市場卻忽略了一點細節

avatar
叮当
1個月前
本文約2205字,閱讀全文需要約3分鐘
何為「僅依賴自創數位資產作為抵押的穩定幣」?算穩被禁2年?

原文| Odaily星球日報( @OdailyChina

作者| 叮噹( @XiaMiPP

穩定幣監管新規落地,市場卻忽略了一點細節

3 月 13 日,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以18 比6 的票數通過了穩定幣監管法案,為這個快速發展的產業帶來了里程碑式的監管框架。市場歡呼雀躍,USDT、USDC 等主流穩定幣合規前景更為明朗。然而,一條「隱藏細節」卻少有人討論——法案對「僅依賴自創數位資產作為抵押的穩定幣(如演算法穩定幣)」設定了兩年禁令,並要求財政部研究其風險。

是因為演算法穩定幣自 2022 年 UST 崩盤後已被蒙上陰影,還是市場只專注於好消息?這條款的背後,值得細緻。

什麼是「自創」數位資產抵押的穩定幣?

「自創」這個術語在法案中指向明確卻又模糊不清。從字面看,它指的是穩定幣發行者在自身體系內創造的數位資產,用以支撐穩定幣的價值,而非依賴美元、國債或黃金等外部資產。換句話說,這些穩定幣不以傳統金融資產為後盾,而是透過演算法機制和自家代幣調節供需,試圖維持價格穩定。然而,「僅依賴」一詞的界線並未明確劃定,這為監管適用範圍埋下了爭議的口子。

最經典的穩定幣,如 USDC 或 USDT,依托美元儲備並輔以透明審計,即便在市場劇烈波動時也能保持 1: 1 兌付能力。而「自創」穩定幣則不同,其穩定性完全依賴內部設計,缺乏外部資產的安全網。 UST 的崩盤便是一個典型案例,當大量持有者拋售UST 時,LUNA 代幣價格暴跌,導致穩定幣失去支撐,引發「死亡螺旋」。在這種模式下,演算法穩定幣不僅難以承受市場衝擊,還可能成為市場系統性風險的來源。

「自創」的模糊定義成為一個爭議焦點。如果一個穩定幣同時依賴外部資產和自創代幣,是否也在禁令範圍內?這項問題直接影響後續監管的執行,也為其他穩定幣帶來了發展不確定性。

哪些穩定幣項目可能受到影響?

目前穩定幣市場可分為三類:法幣支持型、超額抵押型和演算法穩定幣,其設計邏輯和風險特徵各異,直接決定了它們在法案中的命運。

法幣支持型和抵押型:安全區

  • USDT 和 USDC:依托美元和短期國債儲備,透明度高,法案的資產儲備和審計要求反而為其合規發展鋪路。

  • MakerDAO 的 DAI:透過 ETH、wBTC 等外部資產超額抵押生成,儲備率通在 150% -300% ,MKR 代幣僅用於治理而非核心支撐,短期內無監管壓力。

  • Ethena 的 USDe: USDe 的主要抵押品是 stETH 和 ETH 等以太坊資產,治理代幣 ENA 並未直接作為 USDe 的抵押品,僅用於協議治理和激勵, USDe 的生成機制更偏向抵押型,不屬於「僅依賴自創數位資產」的範疇。但是USDe 的穩定機制涉及衍生性商品對沖,可能會被監管視為「非傳統」穩定幣。若監管聚焦於“衍生性商品風險”或“非傳統資產支持”,USDe 的“delta 中性策略”(穩定機制)可能會被額外審查。

演算法穩定幣:禁令靶心

演算法穩定幣因「自創」特性成為禁令的重點目標。它們依賴內部代幣和演算法機制,外部資產參與度極低,風險集中。以下是幾個過往典型案例:

  • Terra 的 UST :透過 LUNA 調節價值,LUNA 作為 Terra 自創代幣,完全依賴生態。 2022 年崩盤蒸發 400 億美元,拖累多個 DeFi 協定。

  • Basis Cash(BAC) :早期演算法穩定幣,以 BAC 和 BAS(自創代幣)維持平衡,市場波動下迅速失守,專案早已淡出視野。

  • Fei Protocol(FEI) 依賴 FEI 和 TRIBE(自創代幣)調節, 2021 年上線後因脫鉤問題失去市場信任,熱度驟減。

這些項目的共同特徵是:價值支撐完全依賴自創代幣,外部資產幾乎缺席,一旦市場信心動搖,崩盤幾乎不可避免。演算法穩定幣的支持者曾喊出「去中心化未來」的口號,但現實是抗風險能力低,成了監管的重點對象。

但是,這中間還存在著一個灰色地帶:許多穩定幣並非完全依賴「自創」資產,而是採用混合模式。例如:

  • Frax(FRAX)部分依賴 USDC(外部資產),部分透過 FXS(自創代幣)調節。若「自創」定義過嚴,FXS 的角色可能使其受限;若寬鬆,則有望倖免。

  • Ampleforth(AMPL) 透過供需調整來實現購買力穩定,不依賴傳統抵押,更接近彈性貨幣,可能不在法案的穩定幣定義內。

也就是說,法案雖指向「自創數位資產抵押」的穩定幣,但是「僅依賴」一詞又對邊界卻未作出明確規定,讓這些混合項目的命運懸而未決。財政部的研究若把「自創」定義得太寬,混合模式項目可能被誤傷;若太窄,又可能漏掉風險點。這一不確定性,直接影響市場對相關項目的預期。

監管層為何設立這項禁令?

法案對「自創」祭出禁令,既有對現實的擔憂,也藏著對未來的期待。

首先,系統性風險是核心擔憂。 UST 崩盤不僅是散戶的 400 億美元噩夢,還引發 DeFi 市場連鎖反應,甚至引起傳統金融的警覺。演算法穩定幣的閉環設計使其在極端條件下極易失控,可能成為加密市場的「不定時炸彈」。監管層顯然希望透過禁令,遏制這項潛在威脅。

其次,透明度缺失加劇了監管難度。自創代幣如 LUNA 或 FEI,其價值難以透過外部市場驗證,資金運作如同黑箱,與 USDC 的公開帳本形成鮮明對比。這種不透明性不僅讓監管無從下手,也為潛在詐欺埋下隱憂。

第三,投資人保護是現實需求。一般用戶難以理解演算法穩定幣的複雜機制,常誤以為與 USDT 一樣安全。 UST 崩盤後,散戶損失慘重,凸顯了保護散戶免受高風險創新傷害的緊迫性。

最後,貨幣政策的穩定不容忽視。穩定幣的大規模應用可能對美元貨幣政策產生影響。如果大量資金湧入不受監管的演算法穩定幣,而這些穩定幣缺乏足夠的外部資產支撐,市場的不穩定性可能會幹擾聯準會的貨幣調控。

然而,兩年禁令並非徹底否定,而是帶有探索意味。 「自創」的模糊性雖是爭議點,卻也為調整留下了空間。財政部的研究將明確邊界,決定哪些項目真正受限。同時,這兩年是 DeFi 社群的「試煉期」。若能推出更穩健的方案——如 Frax 的混合模式,透過外部資產緩衝風險,或開發全新的抗壓機制——監管態度可能軟化。反之,若仍固守「自創」閉環,禁令到期後,演算法穩定幣恐面臨更嚴苛的約束。

原創文章,作者:叮当。轉載/內容合作/尋求報導請聯系 report@odaily.email;違規轉載法律必究。

ODAILY提醒,請廣大讀者樹立正確的貨幣觀念和投資理念,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 對發現的違法犯罪線索,可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反映。

推薦閱讀
星球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