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交易員Benson:那些用數據驅動交易的人,是怎麼賺錢的?

avatar
FC Talk
2個月前
本文約16911字,閱讀全文需要約22分鐘
合約交易是一種如何贏得大部分人的遊戲。

這期對話交易員邀請到了 CoinKarma 的創始人@BensonTWN ,在這裡再次感謝@sky_gpt 介紹我們認識。 Benson 非常詳細地分享了他在不同周期中交易策略的轉變,以及CoinKarma 的指標如何在不同的行情中指導交易。聊下來我有一個心得,Benson 其實一直是用非共識的方式來思考如何構建自己的交易結構,從而跑贏別人,因為本質上,合約交易是一種如何贏得大部分人的遊戲。

*所有文字只做分享,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TL;DR

一、關於交易員Benson

1)交易策略是什麼?

  • 在震盪行情中,Benson 會根據指標找到安全邊際較高的位置參與市場;同時,他關注BTC 的inflow 和交易所的CVD 等指標,判斷市場趨勢。

  • Benson 將大部分部位(超過一半)交給量化策略進行幣本位增值,以囤幣持幣為主;約40% 的部位以穩定幣為主,用於打遊擊,參與鏈上交易或合約首單交易。

  • Benson 的交易策略並非追求爆炸性成長,而是以穩健為主。他的目標是能夠跑贏大盤,年初至今績效大概在2 到3 倍之間。

  • 不同的標的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對於有可能成為市場熱點的標的,Benson 會持有至市場關注或牛市結束;對於市值較大的代幣,他會透過技術分析或基本面分析來判斷價格可能的走勢。

2)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交易策略?

  • 最初,Benson 和許多新手交易員一樣,頻繁止損,因追漲殺跌而虧損嚴重。這段經歷讓他意識到,市場的波動往往受到主力資金的操控,尤其是在合約市場中,主力透過製造波動來收割流動性較弱的散戶。合約交易是一種如何贏得大部分人的遊戲,透過與主力方向一致來擊敗大多數人。為此,Benson 開始思考如何利用數據來跟隨主力的操作。

  • 在2019 年到2022 年期間,Benson 發現資金費率對交易有重要影響。當合約持倉量高且資金費率出現極端值時,市場行情可能會反轉。 Benson 透過反市場情緒操作,在牛市中獲得了利潤。

  • 然而, 2022 年聯準會開始升息,Benson 認為聯準會的利率就像定海神針,影響著整個金融市場,也決定如何為風險資產定價。比特幣在成長週期中從未遇到如此快速的升息,這影響了幣圈資金費率的敏感度,導致Benson 原有的交易體系失效。此後,Benson 開始研究訂單簿數據並開發了CoinKarma 指標,以尋找更安全的交易位置。

二、 Benson 的交易指標

1)關於大盤

  • 單邊行情和震盪行情分別該用什麼數據來指導交易?

  • 可以簡單地把一個週期分為單邊行情和震盪行情:

單邊行情:快速上升或快速下降的單邊行情通常持續時間很短,以今年為例,從一月底一路拉到3 月中大概持續一個多月的行情就是單邊行情,當時觀察到各大現貨交易量較大的交易所的市價買入強度非常強,BTC ETF 的資金淨流入量也非常誇張。

震盪行情:單邊行情結束後通常會進入一個區間,幣價在這個區間內進行寬幅震盪,震盪行情佔整個市場行情的大部分時間。例如過去半年比特幣一直在一個寬幅震蕩的區間內,底部大概在五、六萬,頂部可能在七萬。

單邊行情相對較少,而震盪行情較常見。在判斷行情時,可以透過觀察交易所的CVD(Cumulative Trading Volume)和BTC ETF 的netinflow 等指標來判斷是單邊行情還是震盪行情。

  • CoinKarma 是Benson 開發的一個數據網站,透過接觸主流現貨交易量較大的交易所的即時API,取得訂單簿數據,並透過一些演算法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指標,幫助交易者判斷市場行情。

對話交易員Benson:那些用數據驅動交易的人,是怎麼賺錢的?

  • Overall LIQ(Overall Liquidity Status) 是CoinKarma 中的重要指標,它的原則是透過描繪市場的流動性狀況來判斷價格可能的反轉點。具體來說,CoinKarma 透過接入交易所的即時API 獲取訂單簿數據,然後將這些數據拼湊成一個資料庫,從中描繪出市場當前的流動性狀況。當價格接近Overall LIQ 所確定的區間上限或下限時,行情很可能會出現反轉。在震盪行情中,幫助交易者找到安全邊際較高的位置。例如,在過去半年比特幣的寬幅震盪中,Overall LIQ 指標基本上能準確反映local top 和local bottom。

對話交易員Benson:那些用數據驅動交易的人,是怎麼賺錢的?

  • CVD(Cumulative Trading Volume)是CoinKarma 中用來判斷市場行情的另一個指標,它透過觀察market order 的強度來判斷市場是震盪行情還是單邊行情。當order book 賣壓重,CVD 強度不高,market order 力量不強時,下跌幾率更高,可判斷市場處於震盪行情;反之,當CVD 強度高、market order 力量強時,可能迎來單邊行情。關於這兩個指標更詳細的描述,可以參考 Benson 的這篇推文:https://x.com/BensonTWN/status/1829126733330821181

  • 如何透過數據判斷週期?

  • 市場高點通常的特徵是外界很多人開始關注該領域。例如,NFT 的最高點是在2023 年第一季度,當時Web2、Web3許多專案都與NFT 掛鉤。 Coinbase APP 下載量排名,在上一輪牛市中,Coinbase APP 在北美金融類APP 中的排名曾長期排在前三,目前其排名未達到此水準。而 Wikipedia 的Bitcoin 頁面瀏覽量,可以判斷散戶是否有大規模進場的跡象。

  • 如果比特幣要突破歷史高點某種資產要突破前高,一定要有外部資金力量介入,單靠場內資金是很難做到的。例如,今年比特幣從一月底一路拉升至三月中旬形成單邊行情,就是因為觀察到各大現貨交易量較大的交易所(如Coinbase、Binance 和Bitfinex 等)的市價買入強度非常強,BTC ETF 的inflow 資金淨流入量也非常誇張。

2)關於山寨幣

  • 為什麼看好 SOL?

  • 技術角度:在加密市場中,市值較大且使用者眾多的公鏈大多是EVM 相容的,而Solana 則不同,它使用Rust 編寫。這意味著在Solana 上開發應用需要開發者從頭開始學習語言,從應用的純度和開發者層級來看,Solana 明顯高於其他鏈。

  • 社群含金量獲得核心開發者的支持:Solana 經歷了FTX 倒閉爆炸、FTX 債權委員會打算賣幣等風波,但在最艱難的時刻,得到了以太坊大佬Vitalik 以及MakerDAO 創始人Christensen 的發聲支持,,以及外部生態的支持,展現了較強的社群凝聚力和抗打擊反脆弱能力。

  • 浴火重生能力角度 BTC pair 價格角度:Solana 在經歷了諸多困難後,其走勢依然能夠跟上大盤,是少數從上一輪牛市以來,BTC 交易對沒有進入長期下降趨勢的 Altcoin。從價格走勢、基本面和週期性浴火重生的能力來看,Benson 認為若要選擇一個標的可能會突破上一輪牛市高點,Solana 的機會是比較高的。 Solana 是一個有可能突破上一輪週期前高的標的。

三、Benson 的交易經驗

1)高勝率的交易需要哪些思考方式?

  • Benson 認為主力透過製造價格波動進行清算,追求以最小成本獲取最大回報。投資人只有了解到市場波動的來源、製造波動的主體,也就是市場主力以及他們製造波動的代價和潛在收益,才能更好地理解市場的運作,從而製定出合適的交易策略。在對市場有了基本的認知和了解後,再去發展自己的交易策略,這樣才能在市場中勝出。

  • 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要意識到市場上大多數人採用技術分析交易,因此需要有與眾不同的看法或關注不同的事物。例如,在使用技術分析工具時,要考慮交易的反身性,思考當許多人看到同樣的形態時會怎麼做,然後做出不同的決策。

  • 指標的效性會改變。有時有用,有時無用就代表著這個指標的有效性正在降低,需要尋找新的確定性阿爾法,以適應市場的變化。

2)每天的交易 Routine 是什麼?

  • 早上先看市場流動性的概況,透過Telegram 頻道每小時發布的主流幣種流動性以及整體大盤的流動性,判斷是否需要出手,只在比較有可能出現reversal 的時候介入市場。根據機會的確定性決定操作是net long、net short 還是單純hedge 現貨部位 leverage long、leverage short。

  • 檢查山寨幣現有的持股是否符合預期,以及繼續持有的理由是否還存在,如果已達到預期或持有的理由不存在,則選擇賣掉。

3)如何避免在交易中吃大虧?

  • 避免用買股票的方式買token:投資一些 PE ratio 看似合理的工具型項目,但由於幣圈變化快,熱點消退時,這些項目可能就會崩盤。 Benson 認為投資時更專注於有朦朧美、有想像空間但還沒完全落地的項目,而非純粹的工具型項目,同時關注項目的需求是否是last long 的需求,不會隨著週期變化而大幅波動。 。

  • 及時賣出:當一個項目已達到預期或持有的理由不存在時,應及時賣出。

  • 控制槓桿:幣圈中槓桿普遍很高,但幣圈的振幅較大,使用高槓桿容易被主力收割。

對話紀錄

FC

我們今天的「對話交易員」節目邀請了 Benson。之前在討論有沒有好的交易員推薦,有人就提到你了。我之後也回顧了一下你的交易歷史和流程。現在我的理解是,你主要透過數據驅動的交易體系,並且已經將這些數據產品化了,例如你所做的COINKARMA 指標。今天我們就圍繞著你的交易策略和這些數據來聊聊你的故事和經歷。

我們大概分成幾個部分來聊。首先,聊聊你的交易背景和個人背景,以及你形成策略的原因。然後,深入解析一下你的交易策略,讓大家更能理解你的操作方法。最後,談談你的個人成長經驗和自我迭代過程。可以先簡單介紹一下自己?

Benson

好啊,謝謝 FC 的介紹。歡迎大家來參加我們今天的 Twitter Space,我是 Benson。

我從 2019 年開始做全職幣圈交易,到現在大概五年多的時間。起初我跟大家一樣,在交易過程中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經常追漲殺跌,頻繁止損。大約交易了三個月後,我漸漸領悟到一些道理。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剛開始大約一個半月的時間裡,我賠了 8,000 美金,最多時損失達到了 5 萬美金。所以一開始的交易體驗並不好。後來我意識到,幣圈的行情背後其實是有主力在操縱的。他們透過現貨市場控制拉升價格,然後在合約市場收割韭菜。我是在虧了大約 5 萬美金後才意識到這一點。

然後我開始思考,如果長期來看,市場上的主力總是賺錢的那一方,他們製造波動,攻擊那些流動性較弱、容易止損的區域,那麼我是否有辦法跟隨主力去操作呢?在 2019 年到 2022 年之間,有一段時間資金費率是非常有利的。對於那些比較早期開始玩合約的人,像我一樣會關注數據的,應該能明顯感受到這一點。只要在 Binance、BitMEX 和其他一些主流交易所上,合約持倉量達到一定程度時,資金費率如果呈現出極端值,例如特別高或特別低,那麼很有可能會引發行情的反轉。

然後我發現,當合約持倉量較高,資金費率也很高時,代表有更多人激進做多,這會推高合約價格,與現貨之間產生溢價。當時我覺得這套策略真的很簡單又有效。所以我開始觀察各大交易所的資金費率,基本上反著市場情緒操作。用這套方法,在 2020 年到 2021 年的牛市中確實賺了不少錢。

那時我參加了 FTX 的交易比賽,也幣 Coin 在 bitcoin 的實盤中接入手了 FTX 的實盤操作。當時是從 40 萬美金做到 600 多萬美金,最高達到了合約 PNL 排行榜的第 18 名。如果沒記錯的話,這是我的交易過程。我先虧了一大筆錢,然後開始思考這個市場的本質,最後發現,製造波動的人其實是在收割流動性的人。要了解這些人怎麼操作,就必須從合約的數據去看。

但是,這套戰法在 2022 年後開始失效。失效的原因是因為當時聯準會開始升息。資金費率的概念基本上就是你在合約做多或做空時需要支付的資金成本,所以它也是一種利率的概念。

如果聯準會的利率影響整個金融市場,那麼它就決定如何為風險資產定價。聯準會的利率就像一個定海神針。在比特幣誕生到 2022 年之前,這個定海神針一直處於一個很低的狀態。

但 2022 年之後,它經歷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幅升息。由於比特幣是一個相對年輕的資產,在它的成長週期中,從未遇到過聯準會如此快速的升息。 2022 年的升息記錄是過去 30 年來最快的一次,這麼快的升息速度也影響到了幣圈資金費率的敏感度。所以在那個時候,我在 2022 年上半年不斷嘗試做多。雖然我知道可能已經進入熊市,但我還是想搏一搏反彈。結果發現,以前有效的交易體系已經失效,加上當時Luna 爆炸等各種事件,我差不多在2022 年3 月到4 月時,決定暫時收手,因為我的這套戰法暫時不管用了,於是我選擇了休息一段時間。這是以前的故事。後來,我又開始研究一些新的東西,並從訂單簿的數據中找到了新的線索。我到各大交易所錄取他們的 order book 數據,並透過這些數據和價格走勢判斷出了一些蛛絲馬跡。

然後我就把這套訂單流的體係做成了一個資料網站,叫做 CoinKarma。關於 CoinKarma,我覺得等一下可以再詳細展開,因為這部分內容還蠻多的。這就是我交易風格的演變過程,最初和其他韭菜一樣,後來發現其實應該關注合約的數據,因為市場的波動基本上是由主力製造的,他們通過讓對手盤爆倉來攫取流動性。之後我又發現,其實做市商在造勢時是有一個價格區間的。如果你能找到這個價格區間的相對上限或下限,那麼在震盪行情中就容易找到 reversal 的機會。

我是做 CoinKarma 訂單簿的過程中找到的一個 insight,這項研究從五月開始正式產品化,到現在大概有兩三千人在使用這個產品。目前付費使用的人都覺得這個產品很不錯,能夠在市場恐慌時幫助他們保持信仰,而在市場過於熱絡,每個人都覺得要 to the moon 的時候提醒他們不要太瘋。我們的體系確實能夠幫大家做到這一點。好,我先說到這裡,看看 FC 有沒有什麼問題。

FC

好,那我想問一下,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你現在的交易風格,你會怎麼形容?包括你對每個週期的看法,例如你的交易週期有多長,每次的預期收益是多少,以及你是如何做風控的,可以大致介紹一下嗎?

Benson

OK,沒問題。其實我現在大部分的部位有一半以上是交給量化的。因為我從去年開始接觸到交易所的 API 接口,然後開始做訂單簿的量化交易。現在年紀也稍微大了一些,三十幾歲了,不太可能每天熬夜盯盤。所以我現在一半的部位是放在量化部分,主要做幣本位的加值。只要我判斷當前週期仍在上行,我就盡量囤幣持幣為主。剩下大約 40% 的部位,我會以穩定幣為主,用來打遊擊,參與一些鏈上的交易機會,或做一些合約首單交易。所以我的部位分配大致是 60% 用來量化幣本增值。另外 40% 則用於打遊擊,因為我的優勢更多在中心化交易,鏈上交易基本上是跟朋友一起玩,這方面我確實不太擅長。所以我的操作基本上是以大盤為主,很少去玩市值較小的小幣種。我的收益曲線也不是那種超級爆發式成長,像是上輪牛市,我把 40 萬做到了 600 萬,大約一年半的時間做了 15 倍。但那段時間市場非常牛,我並不覺得我的收益特別爆炸,只是能打敗大盤而已。所以我不是那種千倍、百倍的交易員,而是那種能打敗市場大盤,今年以來的績效大概在 2 到 3 倍之間的類型,因為我的操作主要還是以大盤為主。

FC

在上個週期,你的起點大概是 40 萬美金,對吧?那這次的周期可能會更大。你對這個週期的預期收益是什麼,比如說跑贏 BTC 就可以了,還是說你有一個止盈線?

Benson

其實這一輪我的起點挺低的,因為錢都卡在 FTX 裡面,所以起點可能沒有大家想的那麼高。不過,我自己有一個目標,就是能夠 recover 到之前的高點,我覺得這樣就差不多了。起點比較低,但這個數字部分,我只能說可能需要 15 到 20 倍以上。說實話,今年的行情沒有之前那麼好做。大家都說去年 10 月到今年 3 月是最順風順水的一段時間,之後就進入了“地獄模式”,市場基本上都是橫盤震盪,沒有太多爆炸性和確定性的機會可以參與。你只能在這種寬幅震盪中盡量尋找比較好的切入點,做多做空。但這種行情真的不太容易讓人賺大錢。這段時間我盡可能在高點套保套現,然後在低點把現貨撿回來,盡量降低我的現貨持倉成本。目前我的大餅成本大概控制在 3 萬到 34000 左右,因為我一直在盡可能地降低成本,透過套保現、sell call,sell put 來實現。

FC

OK,理解,那我理解你主要還是以 BTC 為主,對吧?

Benson

對。

FC

好的。那接下來我想了解你的交易策略。因為你剛才提到你把自己的數據產品化了,能不能具體說一下你最常看的兩個數據是哪些?它們是如何指導你進行交易的?例如你在這個週期什麼時候開始買入,為什麼買入,它們是如何指引你的?

Benson

好,其實我最常看的一個指標叫做 LiQ,是 LIQUIDITY INDICATION 的縮寫。這個指標是我透過接取現貨交易量較大的交易所的即時 API,拼湊成一個資料庫,然後從這個資料庫中描繪出市場目前的流動性狀況。舉個例子,當做市商在做市時,他們會根據 order book 的狀況來影響他們的 Price Action。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假設你有50 萬美金,然後你在一個市值大概千萬美金的小幣上操作,不管是合約還是現貨,你可以試著開一個兩倍或三倍的槓桿,大概一兩百萬美金的部位,然後掛在買一或賣一的位置試試看。如果你是掛到買一上,你會發現,現貨價格會馬上往上跳一點點。這個現象挺有趣的,當市商會根據 order book 的狀況調整他們的做市方向。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嗎?尤其是越接近的 order book 的單子越會影響價格。

了解這點之後,你需要知道如何從 order book 中學習。雖然 order book 的數據是公開的,但要把這些公開資料拼湊成全貌並不容易。我透過一些技術手段,踩了很多坑,才抓到了這些數據,尤其是幣安的數據,真的很難取得。我把這些數據收集回來,透過一些演算法將其轉化為一個指標。這個指標可以看成是一個價格區間,這個區間會動態調整。當價格接近區間的上限或下限時,行情很可能會出現 reversal。我把 order book 的資料做成一個可以在行情可能 reversal 時發出警示的指標。

相關的圖表和資訊大家可以在我最新的推文中看到。我剛剛才發布,為了今天的 Twitter Space 特地準備的。平常我很少發推,大家可以去看看。基本上過去半年裡,比特幣一直在一個寬幅震蕩的區間內,底部大概在五六萬,頂部可能在七萬。我們最常看的指標就是 Overall LIQUIDITY Status,整體流動性狀態。在過去半年中,這個指標基本上都能準確反映 local top 和 local bottom。雖然有時它可能顯示出底部訊號,但價格還會再下跌,但總體來看,它還是在一個相對不錯的位置給出了買入機會,總比在高點時去 FOMO 要好。

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因為之前我發一些推文的時候,大家都說我是馬後砲。所以後來我就想,不然我就提前發一些預測。我就跟小編說,覺得 8 月 26 號下跌的幾率挺高的,不如你發一篇文提醒一下。結果真的是準了。 8 月 26 號的時候,比特幣價格大概在 64000 左右,我們剛發文,兩天后,也就是昨天,比特幣就從 64000、 65000 跌到了 57000 ,是一個超過 10% 的修正。我最近其實比較少在社群上活躍了,因為忙著做自己的產品和交易。但那次特別想讓大家知道,這個指標是有預測行情效果的。因為很多人都會說我事後才出來講,所以我就想,不然就在我們感覺勝率比較高的時候,提前出來提醒大家,可能會漲,可能會跌。剛剛我發的那張圖裡,大家可以看到,其實在 57000、 58000 的時候,Overall LIQ 指標顯示的是一個有立柱的狀態,這通常是一個 local bottom 的訊號。

但這也是幾率問題。我們做過回測,發現當 Overall LIQ 指標出現綠柱時,比特幣先上漲 5% 和先下跌 5% 的幾率分別是 7: 3% 和 2: 7% 。如果以過去兩年的數據回測,當 Overall LIQ 是紅色柱子時,先上漲 5% 的幾率是 33% ,而先下跌 5% 的幾率是 67% 。這在統計上已經有很顯著的意義。大家要考慮到,過去一兩年比特幣漲了很多,從兩萬多漲到最高 73,000 ,現在大概六萬多。所以如果有一個指標能在這種情況先下跌的幾率是 5% ,而且這個勝率高達 2/3 ,那麼它在統計上是非常顯著的。我們並沒有胡亂預測,因為過去三個月,許多我們的用戶在 local top 和 local bottom 時都感受到了這一點。

很多時候,當市場在說比特幣要“to the moon”,什麼特朗普比特幣大會之類的,大家都在期待一飛沖天的時候,其實我們的用戶群都非常保守,大部分人在那時都在開空或至少考慮套現或盡量不在那時候FOMO 去leverage long。而在大家都很慌張的時候,像是八月初或七月初,我們那時才會進場。或許有些人進場得更早,可能會先停損,但我們的進場位置通常是在市場已經修正了很多之後。因為我們的交易體系幫助我們找到了一個安全邊際夠高的進場位置。如果大家看了我推特最新的貼文,其實你只看圖就知道了,不需要解釋太多,大概就是那個樣子。

FC

OK,對,我要先感謝 Sky,因為 Sky 介紹了我們,這是我們的媒人,對吧?這才有今天的對話。我看到 Sky 來了。回到剛才你提到的問題,我理解其實你的數據指標本質上是在理解從主力的角度來判斷,這個時候向上的收益更大,還是向下的收益更大,是這樣嗎?

Benson

對,這個我可以補充一下。影響 crypto 市場趨勢可分為長線因素和短線因素。長線因素是看這些資產,尤其是比特幣為首的資產,它是否逐漸被更廣泛的主流市場認可,例如它的adoption rate,以及作為一個金融資產,是否越來越多人認為它是一個價值儲備等等,這些決定了它的長線走勢。但是在長線走勢的過程中,肯定會有顛簸,對吧?這些短線的顛簸是怎麼來的呢?

基本上我們可以說,短線的波動主要是來自於高槓桿的清算。所謂的清算高槓桿,就是這些做市商或幣圈的主力,他們其實是有能力控制價格的。如果他們想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就會在空頭很多的時候拉盤,或是在多頭很多的時候砸盤。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3 月 5 號的行情,一直漲到那天突然跌了 1 萬點。為什麼會跌這麼多?就是因為那時 leverage long 的人非常多,一旦往下一砸,輕輕一碰,就會引發連續清算。

所以從主力的視角來看,你會發現他們在做一件事情:如何在拉盤或砸盤的過程中,盡可能以最小的成本攫取最大的回報。比如說,如果我想清算多頭,我只需要花 200 萬美金砸盤,最後可能賺四、五百萬美金,那我就會去做。相反,如果我要清算空頭,我只要花200 萬美金拉盤,在合約市場可能賺四五百萬美金,在期貨或或者說在期權市場也可能賺四五百萬美金,那我也會去做。我們的體系,就是這個 LIQ 指標,做的事情就是找出當主力要拉盤或砸盤時,他們需要花費的成本。如果這個成本非常巨大,主力可能會考慮是否真的要這樣做。因為如果他們花 2000 萬美金砸盤,最後的收益不確定,最後可能只能拿回 500 萬美金,或是 1000 萬美金,這時他們可能就不會採取行動。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嗎?

Benson

所以為什麼我說 Overall Liquidity 這個指標的作用,就是看出市場可能的 cap 在哪裡。這個 upper limit 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調整,它不是一條固定的線,但我們可以識別出它可能的位置。在過去半年的寬幅震盪中,基本上只要比特幣接近 7 萬,往上拉的成本就會很高,因為 7 萬的賣壓很重,而能清算的空頭又有限。這時主力可能會選擇放棄拉盤,轉而砸盤,因為這樣他們可以攫取更多的流動性。所以我們的體係就是先有這個 mindset,然後才做出了這個指標。因為市場的短期波動是這樣形成的,所以我們盡可能找出當拉盤或砸盤需要大量籌碼時的那條線。一旦找到這條線,我們就可以知道價格在這個位置很可能會反轉。這個就是我們背後的理論和邏輯。至少在過去半年裡,這個 feature 還是挺有用的,local top、local bottom 都可以辨識出來。

FC

OK,我理解這應該有兩個應用場景,對吧?第一個是,我在想這個指標我會什麼時候用。比如說前陣子我的一個 LP 問我,從 78,000 跌到 6 萬,這時候該不該買比特幣?我認為現在的指標其實可以判斷在震盪行情下,或者說在一個區間行情時,它是否處於一個相對底部,或者相對頂部。這是一個場景。第二個場景可能是在整個震盪區間時,當沒有單邊行情的時候,它可以用來做一個箱體操作,對吧?我理解主要是這兩個場景,能夠告訴你這是一個相對高點還是相對低點。我理解對嗎?

Benson

其實如果我們把整個週期分類的話,基本上可以簡單地分成單邊行情和震盪行情。假設我們很粗略地只分成這兩個類別的話,單邊行情的持續時間其實很短,通常是一個快速的單邊行情,然後進入一個區間,在這個區間內進行寬幅震盪,通常是這樣的。所以我們可以說,單邊行情佔整個市場行情的比例非常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寬幅震盪中。

在幣圈,要出現一個單邊行情,其實並不是由幣圈內部的主力說了算,它需要有外部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入,或者內部資金不斷流出,才有可能造成單邊上漲或單邊下跌。這樣的因素在每一輪週期中,通常只會持續很短的時間,可能是一個月到兩個月,接著就進入一個區間,然後在這個區間內震盪很久,直到決定下一個方向。所以,我們提供的產品是為了幫助你在大部分行情,尤其是震盪行情中,找到安全邊際較高的位置,去參與市場。

至於如何辨別單邊行情,我們也有方法,我們是透過觀察交易所的 CVD,就是 Cumulative Trading Volume。 CVD 是透過觀察 market order 的強度來判斷的。如果 order book 很厚,比如說賣單很厚,你需要有非常多的 market orders 來敲掉這些賣單。我們把 market buy 的力量做成一個指標。所以今年七月底和六月初的時候,我們觀察到一個現象,當時的 CVD 強度並不高,market order 的力量並不強,而上方的賣壓非常重。在這種情況下,下跌的幾率就會更高,這意味著我們仍然處於震盪行情,而不是即將迎來單邊行情。因此,我們提供了一個在震盪行情中非常有用的交易體系,但我們同時也有其他指標來幫助你判斷當前是震盪行情還是單邊行情。這就是我們在做的事情。

FC

對,所以我不知道你方便聊一下嗎?例如你剛才提到的 7 萬,我認為拋壓很大,對吧?從長期交易者的角度來看,我要怎麼判斷用哪個指標可以判斷這次 7 萬可能會突破?當然,從外部來看,可能會有一些宏觀因素的變化,例如昇息、降息或其他利好。那在你的指標裡,能不能看出這次可能真的會突破前高,走出一個新的趨勢?這也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因為大家一直在震盪,對吧?前一段時間快到 76000 又下來了,對吧?到底什麼時候是個頭,這怎麼看?

Benson

對,這樣說吧,基本上如果你要突破一個很強的阻力,不可能只靠內部資金拉上去。所以我們會看外部資金的狀況。以今年為例,最明顯的單邊行情就是從一月底一路拉到 3 月中,大概持續了一個多月。那段時間,我們觀察各大現貨交易量較大的交易所,例如 Coinbase、Binance 和 Bitfinex,這些 dominant 交易所的市價買入強度都很強。包括 BTC ETF 的 inflow,資金淨流入量也是非常誇張的。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外部資金不斷湧入,衝擊市場,才能突破上方的賣壓,形成單邊行情。所以簡單來說,如果你要判斷這次會不會突破還是繼續震盪,基本上就是看 BTC 的 inflow,還有我剛剛提到的那幾家交易所的 CVD。

在我們的交易體系裡,如果現在的Overall LIQ 是很紅的,說明上方的賣壓非常重,而主力或者做市商在往上拉時遇到很大阻力,但外部又沒有足夠的資金推一把,例如ETF inflow 不強,CVD 的market order 力量也不強,我們就會比較有信心認為,這個位置可能回落的幾率更高,而不會直接突破上去。這是我們在看市場時關注的指標。當然,每個人看的指標可能都不一樣,判斷單邊還是震蕩的方式也不一樣,但這是我們的方式。

FC

理解了,OK。我想了解下一個問題,關於一些山寨幣。比如說我也看到你有一些觀點,關於

Sol。要嘛我們先聊聊,你覺得 Sol 突破前高的邏輯是什麼呢?可以談談你的看法。

Benson

好,關於 Sol,我覺得可以先從基本面聊起。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在 crypto 市場中市值比較大的公鏈,比較多人玩的公鏈基本上都有一個特質,就是它們是 EVM compatible 的,對吧?就是只要你會寫 Solidity,那麼你很快就可以在這些 EVM compatible 的鏈上部署一個 DApp。相比之下,Solana 不太一樣,它是用 Rust 來寫的。如果用比較簡單的比喻來解釋,就是其他的鏈可能只要會寫 Solidity,你很快就可以移植一個 DApp 進來。

所以說,如果要在 Solana 上面真正建構生態系統,其實是有一點缺陷。就是如果我是作弊,然後可以很快把這個東西丟上來。但在 Solana 上,你作為一個智慧合約工程師,可能要從頭學一門語言,然後在上面開發應用。所以從應用的純度,或是開發者的層次來講,我覺得 Solana 明顯高於其他鏈。這是其中一個讓我看好 Solana 的原因,是同樣都是 TTVL,可能 two billion three billion,同樣都是上面可能有做 dex 有做 swap,有做這個 directivederivatives 的 exchange。那到底哪些是可能 copy case 直接 copy 過來就好,然後哪些是可能要 from scratch 慢慢去開發。尤其是在上一個週期,除了 FTX 的關係之外,為什麼我看好 Solana,這就是原因之一。

第二個原因是,這個邏輯至今仍然存在。現在大部分的鏈條依然把 EVM compatibility 當作一個重要的 feature。而從週期的角度來看,如果一個幣能夠成為一個長期持有的資產,有理由讓人願意長期持有,它必須具備一個條件,就是有浴火重生的能力,展示出它的反脆弱性。所謂的反脆弱性,就是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它有能力重回前線。我覺得在所有的幣中,只有幾個幣才有這種能力。比特幣當然算一個,經歷了十幾年,多次被主流媒體看衰。以太坊也算一個,因為在 ICO 之後幾乎崩盤,但最終還是爬了回來。再來就是 BNB,經歷了 94 事件、CZ 被捕等事件,現在依然活得很好,走勢也沒有特別差。

然後就是 Solana。 Solana 經歷了 FTX 爆炸,經歷了 FTX 的債權委員會打算賣幣的風波。在 Solana 最低潮的時候,反而不是 Solana 內部的人在支持,而是以太坊的大佬 Vitalik 在支持。他說如果 ETH 因為 Solana 的失敗而獲勝,他會覺得很遺憾,這是 Vitalik 親口說的話。當時,makerDAO 也曾考慮換到其他鏈,Solana 是他們考慮的選擇之一。所以在 Solana 最低潮的時候,反而是外在的生態在支持這條鏈,給大家一些信心。

所以我覺得從技術的角度、社群含金量的角度、開發難度的角度,以及浴火重生的能力來看,Solana 是一個相對較好的投資標的。因為投資標的都是比較出來的。如果我們從 Solana 對 ETH 或 Solana 對 BTC 的走勢來看,基本上它也處於一個浴火重生的狀態。大部分的 altcoin 對 BTC 的匯率都在下跌,很多幣在上一輪週期風風火火,這一輪卻完全跟不上大盤,但 Solana 跟得上。所以從 Price Action 的角度,從基本面的角度,以及從週期性浴火重生的能力來看,我覺得 Solana 是一個有可能突破上一輪週期前高的標的,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

FC

明白,那你能不能描述一下,例如你每天或一個週期內,如何完成一個交易的整個過程?例如你每天要看哪些數據,然後在什麼樣的數據指標下,你們會採取什麼樣的動作?能不能串一下這個過程?因為你現在有自己的產品,對吧?整個交易過程是怎麼完成的?

Benson

可以大概聊聊。 OK,其實每天早上,我會先看一下目前市場流動性的概況。我們有一個 Telegram 頻道,每小時會發布主流幣種的流動性以及整體大盤的流動性。我會先看一下,基本上我只會在比較有可能出現 reversal 的時候介入市場。介入市場的方式有很多,如果確定性比較高,可能會去 leverage long 或 leverage short。如果確定性沒那麼高,可能就會選擇套保現貨,或是買一些 put,或是在有現貨的情況下去做一些雙幣理財之類的操作。

所以第一件事就是先看市場的流動性概況,判斷我是否需要出手。然後因為我還是會有一些 ocoinaltcoin 的持倉,我會看看它是否符合我的預期,以及我繼續持有的理由是否還存在。可能會看一下,如果它已經達到了我的預期,比如說這輪週期有一個幣,它原本市值在200 名左右,而我對它的預期是進前30 名,那我可能就會選擇在這個階段把它出掉。可能後面即使它有機會再進前十,但我覺得這個風險較大,幾率較低,那我可能就會選擇賣掉。

基本上就是這樣:先看流動性,判斷是否有介入的機會,然後根據機會的確定性決定操作是 net long net short 還是 hedge 現貨 leverage long、leverage short。接下來就是 OcoinAltcoin 現有的持倉,如果它還沒達到預期,而且所持有的理由仍然存在,那就繼續持有。如果已經達到預期,或是持有的理由不存在了,那就可能選擇賣掉,大概是這樣。

FC

明白。你上一次賣掉一個 token,你認為的改變是什麼?包括你可以說一下購買理由和出掉的理由嗎?我覺得這個蠻有趣的,或是你認為一個山寨幣的 token,你關注哪些變數因素?

Benson

好,我可以講兩個例子,一個是 FTT。 FTT 當時我是 FTT 比較早期的持有者,平均建倉成本在三塊以下。後來在 Coinbase 上市的時候,盤前交易市值達到了 1,000 億美金以上。我算了一下,覺得這個市值有點水分,因為當時 Coinbase 上市帶動了整個平台幣的暴漲。當時 FTT 從年初不到 10 塊一路暴漲到 60 塊,BNB 從三、四十塊一路飆升到五、六百塊。我在 60 塊的時候賣掉了大約三四十 percent 的 FTT,因為我覺得之後肯定有機會在更低點買回來。當時市場已經太熱了,當然後來 FTX 出了問題,這是後話。這是我曾經賣出一個長線現貨的例子。

另一個例子是 Solana。我當時買的價格是在三塊多,後來它有一個比較大的修正,修正到一塊多。當時我買進時的流通市值大概在 100 名左右,我對它的預期是,如果這輪週期它能進前 30 名,我覺得就很棒了。所以我的 Solana 在 60 塊之前就全部賣光了,雖然後來它漲到 260 塊,我算是賣飛了。但即使賣飛了,我覺得沒有人能預料到它會進前十,我認為進前十的幾率很低,所以我沒有想到後面會拉得那麼兇。這兩個例子分別說明了我對它的預期和最終的賣出決定。

FC

理解了,OK。那關於剛才整個數據這一塊,你還有什麼補充嗎?

Benson

暫時沒有。

FC

OK,那我們聊聊風控和 stop doing list 這件事吧。你現在有哪些操作是你一定不會做的?過去的一些經驗讓你現在特別注意,例如當出現某種情況時,你會選擇停損或止盈。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哪些交易習慣是你以前吃過大虧的,現在一定不做了?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

Benson

OK,我先講交易中吃過的大虧。因為這方面的經驗其實還蠻豐富的。以前我常常會覺得,只要這個賽道還好,而且沒有其他更好的投資標的,我就一直拿著。有些賽道,從 PE ratio 的角度來看,可能會覺得蠻合理的。但後來我發現,其實幣圈最「sexy」的地方在於朦朧美。什麼是朦朧美?就是這個計畫還沒完全落地,當它沒有落地時,故事可以講得很大,PE ratio 想像空間也很大。例如我們可以說某個專案是全世界去中心化的運算網絡,那麼從市值的角度來看,它到底要漲到多少才能符合這個定位?這個點就很難預估,對吧?

但是後來我投資的標的一些是真正的工具型項目,它們的 PE ratio 很好計算,可能跟股票的 PE 相比是 make sense 的。比如說有些股票的 PE 可能是五倍、十倍,具體看不同的產業。所以當時我也會覺得某個幣如果 PE 是 5 倍到 10 倍,是可以買的。我一開始的思維是用買股票的方式去買 token,因為我當時主要的持股是交易所的代幣,這些代幣的 PE ratio 相對容易計算。

但後來我發現,這種思維在幣圈並不適用,因為幣圈的變化速度非常快。有些項目在某段時間 PE ratio 看起來合理,但當熱點不在時,它可能會完全崩盤。舉個例子,例如 OpenSea。當時 OpenSea 的估值高點超過 100 億美金,這個估值背後的邏輯是,當時 OpenSea 的交易量非常高,光靠抽取交易費就可以賺很多錢。我忘記當時他們用多少 PE 來計算估值,但當時百億美金的估值看起來是 make sense 的投資。然而,我們都知道後來 NFT 市場冷卻了,對吧?所以當時合理的 PE ratio,現在可能變成了幾百倍,這就是不合理的。

有了這些經驗後,我就明白,其實在幣圈,有朦朧美的項目反而是比較好的標的。最好是那種有想像空間但還沒完全落地的項目,而不是純粹的工具型項目。我覺得非工具型的代幣更有想像空間,也比較不會出現我剛剛講的那些問題。

所以,如果現在要我去投資一個幣,假如還是一個工具型的,我會看看它的需求是否是 last long 的需求,是不會隨著週期變化而大幅波動的。相較之下,原本可能有 100 倍回報的項目,現在可能只剩下 1% 的回報,這就不值得投資了。我會更專注於長期需求的項目。這是我交易中吃過的大虧之一。曾經投資一些賽道時,我把它們當作股票來投,覺得 PE ratio 合理就投,結果最後真的是慘不忍睹。可能最後出場時,只剩下當時價格的 5% ,例如 100 塊進去,最後只拿回 5 塊,基本上就是賠光了。

FC

我理解了,你的意思是說,當一個項目還沒落地時,它的情緒帶有很大的想像空間。但一旦真的落地後,當你用估值來衡量時,實際上它的下跌空間可能會更大,對吧?那現在你的交易方式是什麼?是達到預期收益就走,還是你認為在什麼樣的賣點是比較好的?

Benson

我覺得不同的標的會有不同的做法。有些標的我會覺得它有可能成為市場下一個關注的熱點。只要我主觀認為未來市場不會完全冷卻,不會進入熊市的開端,那我可能就會持有到這個話題被引爆為止。比如說我認為這一輪週期中,Meme 幣的浪潮不能說完全結束了,但要再像之前一樣掀起一波熱潮,我覺得比較難。接下來可能反而是一些真的有好的 fundamental 的幣,被低估很久,可能會被挑出來重新獲得關注。比如說最近的 Aave 就有被挑出來討論,因為它的走勢還可以,而且在 DeFi 的專案中,創辦人沒有去亂花錢,一直在認真開發。我覺得如果接下來這一輪週期還有一些熱點,不會都像前半場那樣集中在 Meme 幣上面。像這種情況,我就不會太在意目標價格,而是更關注市場是否跟上我的看法。當然,有可能我的看法是錯的,市場可能不會注意到這個標的。

但如果我當初買進的理由是因為我覺得市場還沒有關注到這個賽道,而我認為這個賽道有可能會起來,那我就會一直持有,直到市場關注到它,或者我覺得牛市已經結束,市場徹底冷卻了,這時候我也會選擇出場。

FC

明白。

Benson

有些標的確實是要看價格的,因為它的歷史可能比較長,我可以透過一些技術分析或基本面分析大概判斷它的價格可能會到哪裡。對於市值比較大的代幣,我會這樣去判斷。

FC

明白。我其實剛才還有一個問題,關於數據和週期的關係。你提到過週期,那你是如何判斷我們目前處於哪個週期階段的?比如說現在的周期已經走了三分之二了,對吧?有沒有什麼數據指標可以佐證這一點?

Benson

我覺得進程方面確實不好說,我沒有這個能力去判斷現在的進程是三分之一、三分之二,還是已經完成了。但我自己感覺,從以往的周期來看,會有一個週期性的高點,而高點通常有一個特徵,就是外界的許多人開始關注這個領域。舉個例子,比如說 NFT 的最高點,其實就是在 2023 年第一季度,當時真的是什麼東西都要跟 NFT 掛鉤,所有的web2和web3項目都在搞 NFT。但至少在這一輪週期裡,我還沒有看到類似的現象。

最近很多人會專注在一個指標,就是 Coinbase APP 的排名,對吧?在以往的多頭市場中,Coinbase APP 的排名基本上都會長期排在前三名。例如在上一輪 64000 和 69000 的時候,它在北美金融類 APP 中的排名曾經好一陣子都在前三名。但這一次,最前面的排名只是第四名,而且只維持了一天。如果從 Wikipedia 的 Bitcoin 頁面瀏覽量來看,也沒有觀察到韭菜大規模進場的跡象。所以,如果 73000 真的是週期性的頂部,那這次的頂部特徵與之前真的是蠻不一樣的。至少就我個人來看,我覺得接下來的Q4能不能創新高,甚至到明年Q1能不能創新高,還是有很多變數。其中一個變數是美國的政治風向。原本大家覺得特朗普當選的幾率很高,但後來拜登可能退選,賀錦麗接棒,那這個變數就比較大。所以老實說,現在確實很難判斷,但我個人是偏看漲的。我覺得這個週期繼續往上走的幾率還是比較大,至少比特幣有機會創新高。不過,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漲偏見。如果要說最近的驗證,我覺得至少我們得先證明 65 K 不是一個 lower high,不是一個日線級別的 lower high。如果我們之後要找右邊的進場點,至少日線等級的收盤價要在 65 K 或 66 K 以上。而那條線也是 200 MA,以現在的情況來看,它還是一條蠻重要的線。所以主觀判斷,我覺得後面有機會再破前高。但在實際操作中,在上部位的時候,會特別注意 65 K 這個位置能否突破。如果突破的話,日線等級就不會形成 lower high,而可能是一個反轉的訊號,大概是這樣。

FC

我覺得我們最後一個環節,我個人也蠻好奇的。你從最開始透過資金費率來判斷市場方向,那時候也有不錯的收益。後來你發現市場發生了變化,對吧?那你現在是透過什麼方式能夠持續感知市場的變化,以至於不會讓你的交易策略失效?我想知道你是怎麼做到的。你一直在學習一些新的東西,有沒有推薦的交易員,或者說你關注的一些資訊來源是什麼?

Benson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覺得與其說關注什麼類型的交易員,或觀察什麼數據,不如說你對市場的理解要有一個基礎認知。比如說,我一開始也是畫線,看形態,分析均線,甚至用斐波那契回撤。但後來我認清一件事,市面上 90% 的人都是用技術分析來交易。所以如果你也用技術分析去交易,想要在合約市場中勝出,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雖然用同樣的工具,但你的看法要跟別人完全不同。比如說,同樣是看頭肩頂的形態,你得思考,這麼多人看到頭肩頂,他們可能會怎麼做?然後你該怎麼做?你要把交易的反身性也考慮進去。

我發現,如果我也用技術分析做交易,我必須能夠做到這一點,但或許在這方面,我沒有足夠的自信能做得很好。所以那時候我開始想,既然市場大部分人都用這種方式交易,那我能不能用另一套方法來看市場呢?合約是個零和市場,要在這個市場上賺錢,要嘛看一樣的東西,但有不一樣的想法,要嘛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才能在合約市場中勝出。

這個思維方式在市場上是通用的。舉個例子,例如資金費率,以前很有用,多空比、持倉量這些以前我也常看,後面我就不常提了。為什麼?因為一旦開始有人關注,就會產生交易的反身性,原本有用的東西突然沒用了,或者有時候有用,有時候沒用。當出現這種狀況時,你就要知道,當很頻繁的出現這個情況時,這個體係可能要失效了,你可能得去找新的確定性阿爾法。

我現在常看的 Liquidity 指標,最初在我的群組裡其實是免費的。我把它做成一個頻道,那個頻道後來有五百多個人訂閱,免費提供了快兩年。後來有人建議,這個工具不該免費使用,因為隨便誰都可以進來。我才決定把群組關掉,為了保護這個 Alpha,盡可能讓它保持有限的訪問權限,不能讓每個人都在用、都在看。

所以,當你在看這個市場時,首先要有這種思考方式,一個 Alpha 要持續有效,知道的人不能太多。如果你有一個 Alpha,發現它在很多地方都很有用,然後突然有時有用,有時又沒用,這可能說明它已經被很多人知道了。

為了保護alpha,CoinKarma 也會限制使用人數,像我們最近就要把免費版拿掉了,因為免費版我們就提供了BTC 跟ETH 的LIQ 指標,其實已經很好用,有些付費會員擔心會影響alpha ,所以我們就決定拿掉,之後如果會員變多,會以價制量,盡可能讓用戶數保持在一個數量級以下。

另外一點,我常說,在這個市場上,槓桿普遍很高。舉個例子,在幣安等一般交易所,很多幣種上你可以開到 50 到 100 倍的槓桿。這種高槓桿只會在外匯市場中出現,而在外匯市場中,全年振幅可能只有 10% ,所以他們才用這麼高的槓桿去放大收益率。但在幣圈裡,可能一週的振幅就超過 20% ,那你還開那麼高倍的槓桿,主力不割你割誰?

所以第二個思維是,你要知道這個市場長期來看,短線的波動,為什麼有時候線畫得特別快?其實就是在殺死高頻交易的量化策略和高倍槓桿的散戶。做市商在收割籌碼時,有時會製造出非常強烈的走勢。所以你要先有這種基礎認識,再去發展你的交易策略,才有可能在市場中勝出。否則,如果你不知道高倍槓桿的散戶清算線在哪裡,很多時候你的交易體係就會不完整。

我覺得與其說要去學什麼,不如先對這個市場的運作有基本的認知和了解。你要知道這些波動是從哪裡來的,誰在製造這些波動?他們製造波動時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以及他們的潛在利益是多少。這些都是主力在製造波動前會計算的事情。我砸出去的籌碼,我要花多少錢砸出去,還要確保我能收回這些籌碼,這樣我才能一直保持對這個標的的控制力。

有了這種思考方式和模型,你對市場的認知才會更正確。我覺得這是市場中少有人提及的,但如果你想在合約市場上長期保持優勢,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FC

OK,感謝。我最後一個問題是,關於你是否有哪個交易員,無論是我們這個行業內還是外面的,對你的影響比較大?如果有人想成為像你這樣的交易員,你認為他們應該學習哪些知識體系?形成這條知識路徑的過程應該是怎麼樣的?這是最後一個問題。

Benson

知識路徑要怎麼形成?

FC

對,先說一下有沒有哪個交易員對你影響比較大?

Benson

其實好像沒有。如果你真的問我的話,我覺得沒有。應該說,在交易這條路上,我沒有偶像。我沒有一個特定的「role model」式的偶像。但是我會參考不同流派的人的意見。

FC

好的,可以。

FC

我覺得時間差不多了,我們聊了大概 1 小時 05 分鐘。感謝你,Benson。你看看還有什麼補充的?大家可以看一下他置頂的推文,其實那張圖就是他剛才提到的,結合那張圖,聽我們的錄音效果會更好。還有什麼想補充的嗎?

Benson

暫時沒有。

FC

OK,我聽下來,核心是你最開始提到的觀點,當所有人都看到一個指標的時候,它可能就會失效。本質上,你是透過一個獨特的視角,或者說非共識的方式來思考如何建構自己的交易結構,從而跑贏別人。因為本質上,合約交易是一種如何贏得大部分人的遊戲,對吧?你找到的方式是透過與主力的利益方向一致,來戰勝別人,進而形成你自己的交易體系。我不知道這個總結是否能代表你的做法。

Benson

可以,我覺得總結得非常好。

FC

OK,可以。我們會把今天的內容整理成文字版發給你,然後配上些圖,讓大家更能理解你的交易體係是什麼樣的。

我覺得每個交易者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想法。大家可以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習,或是結合別人的優勢來豐富自己。這也是我們做對話交流的初衷,讓大家有不同的空間。我認為完全複製別人的交易策略是非常困難的。最重要的是,每個人的性格和成長路徑都不一樣。所以希望更多人能看到不同的交易風格。再次感謝你,Benson。雖然我們認識的時間不長,但感謝你毫無保留的分享。我們今天就到這裡,好嗎?

Benson

好,謝謝 FC 的時間。那我們今天就這樣,拜拜。

FC

好,拜拜各位。

Benson

拜拜。

原創文章,作者:FC Talk。轉載/內容合作/尋求報導請聯系 report@odaily.email;違規轉載法律必究。

ODAILY提醒,請廣大讀者樹立正確的貨幣觀念和投資理念,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 對發現的違法犯罪線索,可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反映。

推薦閱讀
星球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