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Sankalp Shangari
原文編譯:深潮TechFlow
這不僅僅是另一輪普通的加密貨幣週期,而更像是你最喜歡的地下酒吧被收購後變成了一家高檔雞尾酒酒廊。那些曾經主導市場的「去中心化賭徒」和散戶投機者正舔舐著自己的傷口,而對沖基金、主權財富基金和傳統金融巨頭們則穿著量身定制的西裝,帶著演算法策略強勢入場,準備主導這場遊戲。
那些加密貨幣的元老們經歷了比真人秀還要多的戲劇性事件——從Mt. Gox 崩盤、ICO 狂潮,到DeFi 夏季熱潮和變成車庫甩賣的NFT 淘金熱。他們現在寄望比特幣能盡快漲回12 萬到15 萬美元,思考著是該像退休的撲克高手一樣套現離場,還是還有機會再打一手「瘋狂的牌」。
但話說回來——加密貨幣並沒有消亡,它只是在經歷一場「企業化改造」。新規則正在形成,而問題是:你是選擇適應,還是還在問「狗狗幣能漲到10 美元嗎?」
1.市場已不復存在當年
加密貨幣市場就像一個曾經無序的西部邊境小鎮,現在卻開了一家星巴克,也設立了規劃委員會──混亂正在褪去,機構資金正在湧入。過去那個靠著一個「梗」和一場夢就能讓資產翻百倍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新的遊戲規則是:西裝革履、監管合規和宏觀經濟博弈。
比特幣的新「操盤手」:宏觀經濟,而非「減半仙子」
如果你還認為比特幣的價格完全由四年周期決定,那你就像還在等撥接上網連線的「老古董」一樣,脫離了現實。比特幣現在是一個宏觀資產,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華爾街交易員一樣,對利率、全球流動性和經濟風險情緒做出反應。如果你不了解宏觀經濟,那你就像帶著指尖陀螺去下西洋棋。
散戶退場,機構接管
還記得你的Uber 司機和理髮師都在推銷山寨幣並爭論以太坊Gas 費的時候嗎?那些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是BlackRock、主權財富基金和傳統金融巨頭在操控市場。 ETF 為市場注入了數十億美元,但也讓比特幣變成了一種企業資產——不再是狂野的駿馬,而更像是帶點戲劇性的特斯拉股票。
流動性分化:比特幣和以太坊成VIP,山寨幣被冷落
機構資金像香檳一樣湧入BTC、ETH 和少數藍籌山寨幣,而其他資產的流動性卻在迅速枯竭,快過你新年健身的雄心。許多小型山寨幣正在變成「鬼鏈」——被過去牛市的夢想和不願割肉的持幣者所困擾。
川普效應:是「梗」魔法還是流動性陷阱?
川普最近的親加密立場為市場注入了新活力,例如討論建立美國戰略比特幣儲備以及快速推動穩定幣監管。然而,他的「梗幣賭場」(如$TRUMP、$MELANIA)卻成了一個流動性黑洞,吸走了投機資金,導致整個市場喘不過氣來。這就像一個狂歡節,大家花光最後一塊錢試圖贏得一個大泰迪熊,卻發現自己連回家的車費都沒了。
2.Web3 承諾了一場革命,但實用性在哪裡?
Web3 本該改變世界,但現在感覺更像是拉斯維加斯的自助餐——炒作滿天飛,只有少數幾道菜還算不錯,其他的全是垃圾食品。 DeFi 本想取代銀行,NFT 本想重新定義所有權,元宇宙則本該成為人們的新聚集地。但在經歷了數十億美元的承諾後,唯一真正被廣泛使用的東西只有穩定幣。
唯一的殺手級應用:穩定幣(也就是「高級網路美元」)
忘掉DeFi 革命和NFT 帝國吧,加密貨幣唯一真正成功的地方就是創造了更少中間商、更有效率的數位美元。如果Web3 是一部科幻電影,穩定幣就是唯一真正運作的外星科技,而其他一切都只是概念藝術和粉絲理論。
投機經濟:炒作依然是主旋律
加密貨幣仍然像一個高風險的龐氏狂歡節,梗幣、網紅拉盤和過度炒作的「下一代」公鏈(如TIA、SEI、MONAD、BERACHAIN)動輒以50 億美元以上的估值上線,而用戶卻寥寥無幾。這就像開了一家五星級餐廳,花了數百萬做行銷,卻忘了請廚師。
「胖協議」理論的崩塌
多年來,區塊鏈的「胖協議」理論認為基礎設施的價值應該超過其上的應用。但事實證明,這就像投資道路卻期望它比連結的城市更有價值。現實中的企業估值通常是5-15 倍的本益比,而一些停滯不前的L1 和L2 仍然以150 倍到1000 倍的倍數存在,儘管沒有任何成長。這些鏈現在更像是一個沒有遊樂設施的主題公園——門票昂貴,卻充滿了破碎的承諾。
VC 仍需退出流動性(而你就是那個「流動性」)
許多「創新」計畫的存在只是為了讓早期投資者退出,就像2017 年的ICO 狂潮。如果一個專案上線時就有即時代幣解鎖機制和比Coinbase 還高的完全稀釋估值,那麼恭喜你——你不是在投資,而是成為了他們的退出流動性。這就像買了一棟房子,卻發現前屋主把土地、牆壁,甚至房間裡的空氣都單獨賣給你了。
3. 加密產業的人才流失:開發者正在轉向AI
加密領域的頂尖開發者正在像老鼠逃離沉船一般轉向AI——或者更準確地說,就像Web3 網紅在一夜之間刪掉“去中心化永存”的推文,轉型為AI 領域的“思想領袖”。
為什麼開發者拋棄加密轉向AI?
因為AI 是新的熱點,而加密貨幣更像是那個靠2017 年的一首老歌試圖繼續賣座的過氣搖滾明星。
更明確的監管
AI 就像一個有潛力但稍微恐怖的天才兒童——各國政府還在猶豫該培養牠還是嚴加監控。而加密貨幣?依然像那個刷爆奶奶信用卡買狗狗幣的叛逆少年,被政府視為問題兒童。
更好的融資環境
創投對AI 的投資就像對待下一個谷歌,而加密貨幣創始人則只能在空蕩蕩的會議室裡推銷他們第12 個「革命性」L1 項目。
較少的起伏週期
AI 像一個穩定的優等生,而加密貨幣更像那個要么贏得科學展大獎、要么燒毀實驗室的學生——沒有中間地帶。
從Web3 到AI 的大遷徙
那些曾經承諾要去中心化世界的「願景者」,現在卻在訓練AI 模型寫企業郵件,甚至生成令人不安的高度逼真的深度偽造影片。
加密貨幣曾想取代銀行。
AI 只是想取代你。
按照目前的趨勢,留在加密領域的開發者,要嘛是真正的信仰者,要嘛是懶得更新LinkedIn 的人。
4. OG 們正在套現,但遊戲還沒結束
那些加密貨幣的元老——經歷過Mt. Gox 崩盤、ICO 狂潮、DeFi 跑路,以及「我不小心把整個投資組合發送到錯誤地址」階段的人——終於開始套現了。他們已經在這個行業待得足夠久,知道當BlackRock 開始買入比特幣時,那種指數級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
他們去了哪裡?
AI 和科技
與其賭梗幣,不如開發能取代金融分析師的演算法。
房地產
經過多年質押、挖礦和槓桿交易後,真正的100 倍回報可能是在邁阿密買一棟房子。
半退休生活
有些OG 受夠了凌晨兩點刷CoinGecko 的日子,搬到熱帶島嶼,只用比特幣極端主義者的語言交流。
但機構資金正在接管
OG 們的離場並不意味著加密貨幣的終結。相反,大額機構資金正在湧入市場,就像華爾街的金融精英發現DeFi 夏季的魅力時,雖然晚了兩年,但仍然熱情高漲。
加密貨幣不再只是去中心化賭徒和投機者的遊樂場——它正在進化。賭場依然開著,但現在的老虎機歸高盛所有。
問題是:你準備好迎接下一章了嗎?還是只是來FOMO 下一輪梗幣的?
5. 樂觀的前景:下一輪加密熱潮將會…有所不同
下一輪加密貨幣的熱潮,將像那個曾經瘋狂派對的朋友,現在卻穿著西裝出現在早午餐上,並點了一份沙拉,而不是龍舌蘭酒。混亂正在平息,曾經的叛逆少年正在成長為一個行為端正的「投資級」成年人——當然,只是某種程度上。
監管終於成型
加密貨幣正在經歷一場改頭換面的過程——就像那個班級小丑突然變成了學生會主席。它仍然調皮,但現在穿上了嶄新的西裝,還戴上了「讓我們遵守規則」的徽章。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終於決定停止把每個加密交易所都當成龐德電影裡的反派。他們撤銷了對Binance、Coinbase、Kraken、Uniswap 等的訴訟,就像他們終於意識到加密貨幣不會消失一樣——有點像你爸終於不再因為你「有爭議」的刺青和你爭吵了。
去中心化金融(DeFi)經紀規則?美國國稅局(IRS)可能不得不停止破壞大家的樂趣。想像告訴你叔叔:「你可以繼續開派對——只要別搞砸了。」
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即將對《穩定幣法案》進行投票,而《GENIUS 法案》也正在獲得支持。這就像加密貨幣終於拿到了家長簽名的校外活動許可。
機構採用正在加速
大型機構正以金融界「酷孩子」的姿態加入加密貨幣,就像他們終於決定讓你坐在他們的午餐桌旁。
BlackRock、摩根大通和主權財富基金已經到場,他們不僅僅是「試水」——而是直接跳入深水區,祈禱他們的沉重投資組合不會觸底。
阿聯酋的Mubadala 基金現在是比特幣ETF 的主要持有者,證明加密貨幣終於有了那個既會講笑話又能支付假期費用的「酷叔叔」。
Solana、XRP 和其他ETF 正在籌備中,讓這場加密派對更像是一場黑領帶晚會,穿著西裝革履的人們取代了穿著人字拖的隨意人群。
加密貨幣IPO 即將到來
現在,加密貨幣穿上了正裝,準備公開上市。我們看到Kraken、Gemini 和BitGo 的IPO 正在推進——它們為這個曾經像在昏暗地下室裡玩的高風險撲克遊戲的領域帶來了透明度和可信度。
公開上市就像是加密貨幣的畢業典禮——終於拿到了文憑,也終於有機會向擔憂的父母解釋自己到底在做什麼。
政府對加密貨幣的態度正在轉暖
曾經認為加密貨幣是那個喝醉了自釀酒出現在家庭聚會上的瘋狂表親的政府,現在開始願意與之共享出租車了。加密貨幣正在獲得它一直認為自己應得的尊重。
多個美國州正在考慮持有比特幣儲備——這有點像這些州在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上加了一些「酷點」。
香港批准了現貨比特幣和以太坊ETF,基本上是在說:「我們接受它,只要別搞砸了。」
阿聯酋、巴西和澳洲正在製定友好的加密貨幣法規,成為加密領域的新「酷孩子」。
歐盟的MiCA 框架就像加密貨幣的啟蒙老師發放的良好行為證書,說:「你曾經有點調皮,但我們現在允許你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了。」
最後的思考:適應並生存
是的,市場已經改變;是的,OG 們已經厭倦並考慮退隱江湖;是的,騙子仍然像那些試圖在Instagram 上賣“神奇”減肥藥的人一樣活躍。但每個週期都會帶來新的贏家——就像一個不斷更換參賽者、規則永遠不明的真人秀節目。
2013 年,比特幣先驅是那群狂熱的西部拓荒者,他們宣稱自己坐擁金礦,而其他人還在摸索如何使用PayPal。
2017 年,ICO 創辦人看到白皮書就想著「讓我們籌集10 億美元,然後再想想具體要做什麼」,像一群在沙漠裡賣檸檬水的小孩,只不過他們的銀行帳戶多了幾個零。
2020 年,DeFi 開發者推出新協議的速度比你叔叔告訴你他最新的「高風險」股票還要快。他們像瘋狂科學家一樣快速推出新協議,試圖在不炸毀實驗室的情況下創造去中心化貨幣。
2021 年,NFT 炒家將像素化的猿猴圖片視為通往「巧克力工廠」的金票,而這些金票換來的不是糖果,而是一袋現金。當我們其他人還在努力搞清楚什麼是「鑄造」的時候,他們已經成為了圖片世界的華爾街股票經紀人,賺得盆滿缽滿。
2024 年,我們見證了機構ETF 的接管,與梗幣狂熱的崛起並行——直到梗幣的捍衛者意識到西裝革履的華爾街銀行家的接管遠超他們的想像。我們看到整個加密貨幣的形象從一個只聽朋克搖滾的叛逆少年,搖身一變穿著合身的西裝和領帶突然出現在商務會議上(但領帶上仍帶著點咖啡)。
2025 年及以後
機構已經接管。要嘛適應並學會這場遊戲,要嘛被淘汰。
比特幣仍是王者,它是像黃金一樣的宏觀資產。學會宏觀經濟,學會華爾街的思維和交易方式。
新政府將繼續與其盟友一道,不斷從加密貨幣中榨取價值。這並不新鮮,只是另一個玩家,就像過去的FTX、Luna、3AC 或VC 幣一樣。你需要適應,並學會與這些「玩家」博弈,而不是輕易放棄。
至於山寨幣,儘管過去十年投入了巨額資金,但它們的現實價值仍然有限。大多數山寨幣,包括以太幣和Solana,依然是投機性資產,對其產品的實際需求微乎其微。一旦機構開始根據實際基本面評估這些代幣,許多代幣可能會顯得嚴重高估。這正是比特幣變得更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