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kless :比特幣能否在鏈上蓬勃發展?

本文約2741字,閱讀全文需要約4分鐘
比特幣向鏈上經濟的過渡不會一蹴而就,也不應該如此。

原文作者:Jean-Paul Faraj

原文編譯:比推BitpushNews

Bankless :比特幣能否在鏈上蓬勃發展?

儘管穩坐加密貨幣市值榜首,但比特幣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領域的參與度相對較低,這一現象正引發一場關於其未來角色的深入探討。

十多年來,比特幣一直是加密生態系統的基石——因其去中心化、抗審查性和可證明的稀缺性而備受讚譽。然而,儘管比特幣市值佔據主導地位且近期再次受到追捧,但它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與加密領域最具活力的領域之一–DeFi –格格不入。

根據Bitcoin Layers 的數據,僅約300 億美元的比特幣(僅佔其總供應量的1.875% )被用於DeFi。相比之下,以太坊在DeFi 中鎖定了約500 億美元的ETH,約佔其供應量的23% 。

這種差距凸顯了當今比特幣敘事中的一個核心矛盾:雖然BTC 持有巨大的價值,但相對較少的BTC 被積極地在鏈上利用以提供收益機會。這種差距正在推動一波圍繞包裝、質押和其他將比特幣引入DeFi 經濟的方法的創新,從而解鎖使BTC 成為富有成效的資本資產的方式。

Bankless :比特幣能否在鏈上蓬勃發展?

Bitcoin Layers*:按網路劃分的BTC 供應量,顯示所有包裝 BTC

以太坊的DeFi 生態系統已經湧現出用於借貸、質押和交易的工具。相比之下,原生比特幣仍然難以有效地使用,特別是對於新用戶而言。交易時間緩慢,費用可變且通常很高,而且比特幣的架構缺乏為基於以太坊的應用程式提供支援的可編程性。

隨著更廣泛的加密貨幣領域成熟,這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比特幣能否有意義地參與鏈上經濟?如果是這樣,我們如何在不強迫普通BTC 持有者經歷一系列橋樑、包裝代幣和不熟悉的應用程式的情況下,讓他們加入?

問題:比特幣的設計與DeFi 的實用性

比特幣的底層架構並未針對當今智慧合約的高度可程式性進行最佳化。其透過工作量證明(PoW)機制優先保障安全性與去中心化,而非追求複雜的邏輯表達-此設計選擇使其成為可靠的價值儲存工具,卻也導致其在智慧合約及複雜DeFi 應用中的適應性受限。正因如此,原生比特幣難以融入以太坊、Solana 等公鏈上蓬勃發展的可組合金融生態。

過去我們看到了一些變通方法:

  • 包裝比特幣: 用戶將BTC 轉換為ERC-20 代幣以存取基於以太坊的DeFi。這引入了託管風險,因為代幣流動性可能不透明,並且不總是由第三方託管人以1: 1 的比例進行BTC 支援。

  • 橋接協定: 跨鏈平台允許BTC 轉移到其他生態系。但是,手動橋接增加了摩擦、複雜性和風險——特別是對於非技術用戶。

  • 託管平台: 像Coinbase 這樣的中心化服務提供BTC 收益,但要求用戶放棄託管,並且通常以積分、穩定幣或專有代幣而不是BTC 支付回報。

  • 每個選擇都伴隨著挑戰比特幣核心概念的權衡:安全性、簡單性和用戶主權。

入門壁壘:為什麼使用者體驗仍然重要

Bankless :比特幣能否在鏈上蓬勃發展?

2024 年BTC 的積累,river.com

對於那些對利用其資產做更多事情(賺取收益、參與鏈上治理或嘗試DeFi)感到好奇的比特幣持有者而言,入門途徑仍然分散、不直觀且常常令人望而生畏。雖然基礎設施已經成熟,但用戶體驗仍然落後,而競爭對手不僅是其他區塊鏈,還有TradFi。

這種摩擦造成了一個主要的入門壁壘。大多數用戶並不想成為DeFi 的高級用戶——他們想要簡單、安全地增加淨資產和BTC 持有量,而無需像最近通過經紀商、ETF 和像 Michael Saylor 的Strategy 這樣的產品進行大量鏈下購買的比特幣買家那樣,在應用程序、橋樑和協議的迷宮中穿梭。

為了將下一波用戶從簡單的鏈下持有者轉變為鏈上用戶,工具需要消除這種複雜性,同時不犧牲控制、自我託管或透明度。這就是新興協議和現代錢包體驗開始真正發揮作用的地方——提供用戶友好的DeFi 基礎功能訪問,同時保持比特幣的核心理念不變。

更好的用戶體驗不僅僅是錦上添花,它是比特幣採用下一階段的關鍵基礎設施。

鏈上BTC 收益和生產力的新方法

許多新興的解決方案旨在使比特幣在DeFi 中更易於使用——每種方案都有不同的權衡:

1. 質押、再質押和基於積分的收益計劃

像 Babylon 和 Lombard 這樣的平台現在透過積分或獎勵代幣提供與比特幣相關的收益計劃,通常透過質押/ 再質押來實現,這些代幣通常可以兌換為福利或未來的空投。這些系統對早期採用者和追逐空投以及特定於平台的代幣經濟學的加密原生用戶具有吸引力。這些產品通常包括將BTC 轉換為包裝的BTC 標準,然後將資產鎖定在各種計劃/ 產品中以賺取可變收益。對於精明的鏈上交易者來說,可以獲得高收益,但這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如何使用加密貨幣,以及手動橋接、包裝和存入資金。

優點:

  • 廣泛的收益機會

  • 通常是自我託管

缺點:

  • 獎勵不是以BTC 支付

  • 通常需要鎖定期

  • 獎勵的長期價值不確定

2. 比特幣 Layer 2 和元協議

像閃電網路、Rootstock(RSK)、Alkanes 和像Botanix 和 Starknet 這樣新興的Layer 2 等發展正在為比特幣帶來新的功能、可編程性和速度。這些創新實現了像是快速支付、NFT 和類似智慧合約行為的用例。因此,用戶現在可以使用他們的BTC 來存取廣泛的DeFi 機會——例如透過鎖定資金來保護網路、參與做市、借貸或轉換資產以支援各種協議上的包裝BTC 標準。隨著越來越多的團隊建立這些網絡,基於比特幣的收益機會的生態系統將繼續擴大。

優點:

  • 擴展比特幣的用例

  • 與比特幣的架構保持一致

  • 鏈上賺取收益的廣泛選擇

缺點:

  • 仍然相對早期且分散

  • 需要中級到高階理解才能利用

  • 需要大量的開發者資源來建構大部分已經存在於其他智慧合約鏈上的實用性

3. 智慧錢包整合與原生BTC 收益

像 Braavos 這樣的錢包提供了一些功能,使用戶無需手動包裝他們的比特幣或放棄託管即可賺取原生BTC 收益。用戶可以直接透過他們的錢包投資BTC,而無需處理通常的橋接或使用外部應用程式的障礙。複雜的步驟——例如存款、包裝和橋接——都在後台無縫處理,BTC 被部署到特定的DeFi 策略中。這種用戶友好的方法旨在使每個人都可以獲得BTC 收益,無論其技術背景或加密貨幣經驗如何。

優點:

  • 收益以BTC 支付(而非積分或代理代幣)

  • 無需手動橋接或第三方託管

  • 預設是自我託管

  • 對初學者友好

缺點:

  • 依賴轉換為包裝的BTC

  • 需要對橋接機制和收益協議基礎設施有一定的信任

更大的圖景:比特幣在鏈上不斷演變的角色

比特幣的敘事長期以來一直圍繞著「價值儲存」——它可靠地履行了這個角色。但是,隨著鏈上經濟的發展,比特幣融入這種新興金融堆疊並兌現其作為可靠支付基礎設施的承諾的壓力越來越大。

為了在不犧牲去中心化或用戶信任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新的基礎設施必須使這些機會易於獲得,而無需技術專長或放棄比特幣的核心原則。

這意味著:

  • 收益應優先以BTC 支付,而非衍生資產

  • 託管必須保留給用戶

  • 複雜性必須抽象化出來,而不是轉移給用戶

像是Braavos、Lombard、Babylon 和本文中提到的其他產品都是如何實現這些想法的例子。無論是透過質押讓用戶獲得收益,還是透過直接將比特幣支援嵌入自我託管選項中並自動化其背後的複雜性,它們都使比特幣持有者更容易獲得DeFi,而無需他們完全離開比特幣生態系統。

謹慎地彌合差距

比特幣向鏈上經濟的過渡不會一蹴而就——而且也不應該如此。謹慎、簡單和自我主權是比特幣核心概念的基礎。但是,隨著更多尊重這些價值觀並提供新功能的工具出現,BTC 在更廣泛的加密貨幣經濟中的作用正在不斷演變。

現在的挑戰是建立開放、安全且最重要的是——可存取的系統。如果接下來的十億用戶將透過比特幣加入,他們將需要滿足他們現有需求並為更廣泛的用戶群所接受的體驗。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Odaily立場。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

ODAILY提醒,請廣大讀者樹立正確的貨幣觀念和投資理念,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 對發現的違法犯罪線索,可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反映。

推薦閱讀
星球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