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降息延後與地緣政治動盪的雙重背景下, 2025 年上半年幾乎所有資產都在顫抖。但比特幣率領整個加密世界完成了一場漂亮的絕地反擊,展現出強勁的韌性和成長潛力。下半年大戲即將開場,市場上又有哪些關鍵勢能正在醞釀中?
今年年初,外界普遍預期美國經濟這趟過山車得狠狠俯衝,但從目前來看,其走出了平穩下滑的「軟著陸」態勢,就業市場保持一定的韌性, 5 月非農就業新增 13.9 萬人,失業率 4.2% ,工資增速同比 3.9% ,顯示勞動力市場也略有放緩,但勞動力市場也略有放緩,但勞動力市場也雖得上穩健。同時,通膨數據低於預期, 6 月核心 CPI 年比上漲 2.7% ,較前值略有回落,尚未明顯反映川普政府加徵關稅的影響。市場普遍預期聯準會將在 9 月啟動降息而非 7 月。
然而,滯脹風險正在加劇。摩根大通警告,美國 2025 年 GDP 增速預期已從 2% 下調至 1.3% ,關稅政策可能推高通膨並抑制增長,使經濟陷入「滯脹」困局。聯準會內部對降息路徑分歧明顯——主席鮑威爾強調“不急於放鬆政策”,而部分官員,如沃勒和鮑曼,則主張提前降息(7 月就降)以防範經濟下行風險。這種政策賽局的背後,是通膨與成長的矛盾:若聯準會過早降息,可能加劇通膨;若過晚行動,可能加速經濟衰退。
關鍵變數在於關稅的滯後影響。鮑威爾指出,關稅對物價的傳導可能在未來數月顯現, 6-8 月通膨數據或出現「顯著上漲」。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企業先前透過提前囤貨緩解了短期衝擊,但隨著庫存消化完畢,進口成本上升將逐步推高終端價格。若通膨反彈,聯準會可能被迫延後降息,甚至暫停寬鬆週期,進一步強化滯脹預期。
展望下半年,政策路徑仍高度不確定。 7 月非農業就業和 CPI 數據將成為關鍵決策依據。若數據確認通膨壓力可控,聯準會或按計畫 9 月降息;若通膨超預期上行,市場可能面臨「鷹派延遲」衝擊,甚至重現 70 年代滯脹。在這場降息與滯脹的博弈中,聯準會的每一步抉擇,都將深刻影響全球市場走向。
儘管美國經濟數據疲軟,市場仍聚焦政策寬鬆預期,但 2025 年 6 月的聯準會降息預期、穩定幣監管突破及科技股反彈,仍推動美股市場整體呈現震盪上行趨勢:標普 500 全月上漲 4.96% ,納指漲 5.93% ,期間刷新歷史新高。
最值得一提的是以穩定幣巨頭 Circle(CRCL)為代表的加密股,其表現可謂一騎絕塵:Circle 6 月 5 日在紐交所上市,後股價飆升超 600% ,這一穩定幣第一股毫無疑問是 2025 年最亮眼的金融科技 IPO 之一;CoinBase(COIN)月漲幅也達到 43%。
這一漲勢的背後,是美國參議院 6 月 17 日通過的首部穩定幣聯邦監管法案《GENIUS 法案》(《引導與建立美元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該法案首次為穩定幣建立聯邦監管框架,明確發行機構需以 1: 1 美元或短期美債作為儲備,並禁止演算法穩定幣和付息穩定幣和付息穩定幣。 Circle 的 USDC 是全球第二大穩定幣(市值 610 億美元),其龐大的合規優勢成為機構首選,上市後的暴漲反映出市場對「監管紅利」的強烈預期。
上表是不同資產在下跌週期的“抗壓測試表”,每輪下跌週期,加密貨幣跌幅>美股>債券(風險越高,跌得越狠),但 2025 年比特幣跌幅收窄、波動極小,說明機構進場後,加密市場成熟度提升。
企業端的「發股購幣」 趨勢,則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幣股連動邏輯。根據《Monthly Outlook: Three Themes for 2 H 25 》,截至 2025 年4 月,全球228 家上市公司累計持有82 萬枚比特幣,其中Strategy (MSTR)持倉接近 60 萬枚(佔比特幣總供應量的 2.5% ),平均成本約6.20 百萬美元,浮盈。
特斯拉等科技巨頭透過可轉債融資增持比特幣,將數位資產納入資產負債表的結構性配置,形成「發股購幣」的新資本運作模式。 這種企業入場從「策略性部署」 轉向「制度性接納」的趨勢,不僅支撐了比特幣價格(2025 年上半年上漲 10.6% ),也提升了加密資產的合法性和市場認可度。 Strategy CEO Michael Saylor 表示:「比特幣已成為企業對抗通膨的核心資產,我們正推動其成為全球儲備標準。」德意志銀行數據顯示, 2024 年穩定幣結算量達 28 萬億美元,超越 Visa 與萬事達總和,既驗證了 Circle 等機構的業務潛力,也揭示著區塊鏈支付對全球清算體系的重塑能力。
展望下半年,若《GENIUS 法案》在眾議院通過並由川普簽署,屆時將正式開啟穩定幣監管的新紀元,合規化將加速機構資金流入,傳統股票市場與加密貨幣世界的邊界又將加速融合,進一步強化“幣股聯動”,加密股或延續強勢,成為美股結構性行情的核心驅動。
6 月份,比特幣價格仍在複雜局勢中展現了韌性:伊以衝突在 6 月中旬突然升級時,比特幣短暫跌破 10 萬美元關口,但隨後又快速復蘇重回 10 萬美元之上走出獨立行情,與傳統風險資產逐漸脫鉤。而 Gemini 交易所與鏈上分析機構 Glassnode 最近的研究顯示,機構投資者透過 ETF 等管道持續增持,市場的結構性變化正在重塑其波動特性。
回顧 2025 年上半年,儘管其短期價格影響的因素仍以資金供給和地緣政治衝突為主,但在更本質的層面上,加密市場可能正在經歷問世以來最深刻的範式轉變,因為其發展軌跡已不再能被簡單的市場情緒或技術指標所定義,而是在技術、資金、監管、生態 4 方合力下呈現新的生機。 6 月的市場表現清晰地揭示了這個行業正在逐步蛻變為成熟的數位資產基礎設施。
其中,機構化的浪潮在 6 月達到新高度,全球加密 ETF 規模突破 1.1 兆美元的里程碑,光是貝萊德的比特幣 ETF 單月就吸收 49 億美元淨流入。更值得注意的是,傳統金融機構的參與程度正在質變,例如,高盛開始和 CoinBase 提供比特幣抵押貸款服務,這一參與深度遠超 2021 年牛市時華爾街的試探性佈局。同時,聯準會的貨幣政策轉向預期為市場注入了新的變量,歷史數據表明,聯準會降息週期通常伴隨著比特幣的顯著上漲。
監管方面,上文提到,美國《GENIUS 法案》的通過和香港穩定幣牌照體系的建立,標誌著主要金融中心已經為數位資產搭建起初步的合規框架,這種政策確定性正在吸引更多傳統資本入場。
此外,白宮數位資產政策顧問透露,美國正著手建立策略性比特幣儲備基礎設施。川普今年 3 月發布的行政命令未強制財政部揭露政府持有的比特幣情況,我們可以期待其在下半年主動公開相關資訊。該顧問還補充稱,美國政府「高度傾向」 以預算中性的方式增持比特幣。這意味著,美國政府將在不增加財政赤字、不增加納稅人負擔的前提下,透過內部資金重組或節省開支來為比特幣購買提供資金支持。
簡而言之,站在 2025 年中的時點回望,加密市場的發展軌跡已經與早期純粹的投機驅動階段有了本質差異。
渣打銀行數位資產研究主管 Geoffrey Kendrick 曾預測比特幣 2025 年年底目標價為 20 萬美元,這輪行情背後的主導敘事已從與風險資產聯動,轉變為資金流驅動,且資金正以多種形式湧入,比特幣正成為資金撤離美國資產的配置工具,顯示這次上漲不僅是價格上漲,更是全球資本和宏觀的趨勢。在這個意義上, 2025 年下半年,很可能就是傳統金融體系與數位貨幣生態實現深度耦合的歷史轉折期。
目前 BTC 價格維持在 10-12 萬美元的高位區間,展望下半年,在一次可能的美聯儲降息、企業加密採用持續增長以及監管政策明朗化的多重利好下,有望迎來新一輪的穩健發展期。